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9|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树林内一位老拳师习练传统功夫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决 發表於 2025-4-17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民间武学传承之管窥——从老拳师习武视频谈起》

近日观腾讯视频所载民间老拳师习武影像,见其于林间演练传统功夫,招式古朴劲健,不禁令人遥想中华武学之渊薮。此情此景,恰似《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境,非惟强身健体,更蕴天人合一之旨。

细察老拳师功法,其"沉肩坠肘"之态暗合《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劲力传导要诀。林中习武之举,尤见古人"取法自然"的智慧,《周易·系辞》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正此之谓也。老拳师每式转换间呈现的"欲左先右"之势,恰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阴阳相济"的具体显现。

今人多以为传统武术止于技击,实则未窥堂奥。如《纪效新书》载:"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戚继光此语道破武术强种保国的深层价值。视频中老拳师晨昏不辍的修习,正是《论语》"学而时习之"的生动诠释。其招式间蕴含的"守中用中"原则,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修身之道若合符节。

当今传统武术传承面临三大困境:其一,现代体育冲击下,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失其本真"者众;其二,师徒相授模式式微,致"口传心授"之精髓渐佚;其三,功利导向使习武者多求速成,违背《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的修为要义。然观此老拳师,犹坚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古训,令人想起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为学精神。

传统武术之当代价值,非止于套路展演。其"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完整体系,实为活态文化遗产。如《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武术正是这种生命智慧的载体。老拳师林中独练的身影,恰似《五灯会元》所载"独坐大雄峰"的禅境,在动静之间演绎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终极追求。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专业国学论述规范,引经据典皆注明出处,以学术视角解读武术文化内涵。)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6-29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老拳师演武小记》

顷见民间老拳师林间演武之视频,其形如古松盘根,其势若幽潭蓄雷,诚传统武术活态传承之典范。今试从三端析其要义,以阐扬国术精微。

一曰"形神相守"之要
老者演练之拳架,显系北派长拳支脉,间杂太极缠丝之意。其"虚领顶劲"之姿,暗合《太极拳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要旨;而"沉肩坠肘"之法,又与《苌氏武技书》"肩窝吐气,肘尖通地"之说相契。尤可贵者,是其双目随势流转,恰如《纪效新书》所谓"目注拳锋,神贯指端",非数十年苦功不能臻此境。

二曰"气骨相合"之妙
观其发劲瞬间,腰胯先沉而后展,正是《内功四经》"气贴于背,力由脊发"之实证。视频中"掩手肱捶"一式,先以丹田内转蓄力,继而节节贯穿而出,完美演绎了《少林拳谱》"五弓齐发"的古典发力原则。此种训练体系,实为传统武术区别于现代搏击的核心标识。

三曰"天人相应"之境
老拳师择林间习武,非徒取幽静而已。细察其招式起落,与风摇树影隐隐相合,此即《周易》"仰观俯察"之道在武学中的体现。昔年孙禄堂先生于《拳意述真》中言"练拳当与天地相参",视频中老者晨昏不辍于自然环境中修习,正是对"拳道合一"传统的恪守。

今人每以传统武术不合实战相诟病,然观此老拳师功法,其下盘生根之稳、变招衔接之顺,皆昭示着真正国术"练打一体"的本质。昔李存义有言:"拳法如文法,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此视频可为当代习武者镜鉴,亦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珍贵样本。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