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0|回復: 2

[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北斗七星知识及其意义

[複製鏈接]
张登本孙理军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我国古人的眼里,北斗星是与太阳、月亮同样重要的天体,同样与人类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 也必然成为〖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元素。

•〖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辰知识,应用了古代天文学的概念,是在这一时代为了度量日月星辰的循行状态而对特定时空区位划分后计量的表达,是对时间空间区位的规定,有其特定的时间及方位内涵。

•以北斗星的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运用,不仅纪历方便,更可表明天体运行、季节递嬗、气候变化、地理方位,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呼应,为推论宇宙现象的根本逻辑。

北斗星一直被中国先民给予颇为深刻而广泛地关注,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也必然成为〖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元素。北斗七星知识在所建构的相关知识中均有体现,诸如北斗七星与北斗历法、与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节律、与四季节律、与十二月节律、与日节律、与一昼夜的十二辰,以及与这些时间节律相关的人体生命节律等,其中的北斗历法就是将一年按八个时间阶段予以计量,从而就有了『八风发邪』『天有八纪』。因此,只有熟悉其中北斗以及北斗历法知识,才能较顺畅地读懂〖黄帝内经〗相关的原文。

北斗星的含义

黄帝内经〗将北斗星称为『太乙』(或『太一』)(〖灵枢·九宫八风〗)。在我国古人的眼里,北斗星是与太阳、月亮同样重要的天体,同样与人类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当人们在谈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继承时,北斗星知识就成为绕不开的求索源头,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传承同样也是如此。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度的星星就是北极星。古人观察发现,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基本不移动,而斗纲始终指向北极星并以北极星为圆点作圆周运动,一昼夜循行一周,一个太阳回归年循行一周。为了计量一昼夜的不同时辰、计量一年的不同时节阶段,于是就在天球宇宙建构观念和北斗七星的天文背景之下,就将十二地支(又称十二辰)、十天干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进行等分,并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斗纲指向时空区位的天象观察,就可对相关节令月份予以计量。

十二辰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辰(〖灵枢经〗的〖经别〗〖卫气行〗)知识,应用了古代天文学的概念,是在这一时代为了度量日月星辰的循行状态而对特定时空区位划分后计量的表达,是对时间空间区位的规定,因而有其特定的时间及方位之内涵。『辰』的本意是指日、月的交会点,即所谓『日月之汇是谓辰』(〖左传·昭公七年〗)。

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辰就是把黄道(即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路线)附近的一周天通过计量而予以十二等分,由东向西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予以计量和表达。就空间区位而言,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时空区段,每一区段之间的间隔为三十度,分别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称表示,并且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由于十二支等分周天360度,每30度用其中的一个标记,北极星是北斗七星运行的中心点,此处对应的周天圆周也正是下一个太阳回归年的起始点,而『子』是十二支的起始标记,于是就将『子』置于北天极所在位置处。以『子』标记此处有多重涵义:一是标记下一个太阳回归年的起始时空区位;二是标记太阳回归周期中太阳运行于南极的时间节点,也是北半球日影最长之时;三是用十二辰恰好能标记一个太阳回归周期年的十二时段,基本与一个太阳回归周期年有十二次月相变化周期相对应。这就是十二辰之所以为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沿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进行命名的理由。

十二辰标记周天十二宫

就方位言,以地球观之,每天在同一时间已由东向西移动约近1度,以北极星为中心画一圆周,并依子、丑、寅、卯……戌、亥等划分为十二等宮,人们所见北斗七星约每30日,相当于一个月,移动一个地支区位,一年遍历周天十二个空间区位(也称为『宮』)。这就是『月建』,〖汉书·律历志〗记载:『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即十二辰,月建所指,也就是斗纲所指的时间区位发生的天文学背景。年复一年,循环不已,此即斗纲所建之天象。

十二支标记周年十二月

就时间而言,北斗星一年移动的十二个时间区位即十二个月,也用十二支标记,这一方法称为『月建』。十二支标记十二个月,依序称为建子月(十一月),建丑月(十二月),建寅月(正月)等。那么十二月份是怎样确定的呢?这个问题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引起的北斗星转动有关。因为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转动,因次北斗星亦用来辨方向、定季节。古人根据初昏时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十二辰中的不同位置来确定十二月份。以日南至(即冬至)所在之朔望月的日月相会日(朔日),北斗斗柄指辰位为『子』位,为建子月,即周历的正月;日月之会日的斗柄所指『丑』位,为建丑月,即阴历的正月;日月之会日的斗柄所指『寅』,为建寅月,即夏历的正月,这就是所谓『三正』。依此类推,日月之会日的斗柄所指十二辰中的那一支,就是建该支月,称为『月建』(〖黄帝内经〗就应用是『正月建寅』)。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人发现北斗星逐渐偏离原来的位置,于是改用赤道上直接定的十二支。

十二支标记昼夜晨昏十二时

就一日而言,每日从所处地球观之,北斗七星绕行北极星随时间亦由东向西进行圆周运动,每个时辰(即两个小时)移动一个地支区位(也是周天30度),一天十二地支恰为一周,此即〖内经〗所说的『凡三十度而有奇』(〖素问·六微旨大论〗)。此即因斗建(所处月令)之不同,北斗七星于天球上位置,在不同月令虽同一时辰,亦有所差别。

古来以每日初昏后,斗杓所指之处即月建之方,故有『月月常加戌,时时建破军』之说,意谓斗杓(破军星)在戌时(19~21时)指着月建方位,因此,以戌时加于月建之上顺行,数至所求之时辰,便知斗杓指何方,如正月建寅,运用掌诀以戌时加于寅宫之上顺行,则斗杓在亥时指卯方,在子时指辰方,丑时指巳方,寅时指午方……如是以推之,自得各时辰所指之方,北斗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辰。

由于夜半既是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终点,也是新的一天阴阳消长变化的开始,所以就将『子』这个十二地支之首放在这一时段,其他依次类推,十二支以间隔30度于周天排序的,等分一个太阳回归年,每支恰恰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即所谓『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灵枢·卫气行〗)之意。所谓『日有十二辰』,就是汉代高诱在对〖吕氏春秋·孟春纪〗之『乃择元辰』所注的那样,『辰,十二辰,从子至亥也』。这就为〖黄帝内经〗中分析和计量人体气血昼夜循行的规律奠定了时间依据。

十二支连接周天时空二维

空间、时间的二维建构,仍然是北斗七星将其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区位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向由十二支标记的空间区位时,恰恰也相对应着太阳回归年相应的月份。所以古人在北斗星天文背景下,运用十二支标记相关的天球空间,同时也标记着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该空间的相应时间。

在地球观察,以北天极为中枢划分为子、丑、寅、卯等12宫的空间区位,北斗七星绕之而旋转,其每月、每日、每时所现天象,如同时钟之时针、分针、秒针各自的规律移转,古人凭借这一月日时运行规律性及循环周期,发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纪历,以现代科学观之,实乃极高智慧之表现。

北斗星分别按年按日遍历十二宫,所历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与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纲所建,春行寅、卯、辰宫,夏行巳、午、未宫,秋行申、酉、戌宫,冬行亥、子、丑宫;一日则晨行寅、卯、辰宫,午行巳、午、未宫,昏行申、酉、戌宫,夜行亥、子、丑宫。是以对照行度,春比之日东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中气候与一日中温度之变化,同有寒暖燥湿的大小循环于其中,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盖晨行寅、卯、辰宫之际,正是日行天东,则东方配属寅、卯、辰;午行巳、午、未宫之际,正是日行天南,则南方配属巳、午、未;昏行申酉戌宫之际,日行天西,则西方配属申、酉、戌;夜行亥、子、丑宫之际,日行天北,则北方配属亥、子、丑,均为理所当然。

以北斗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的运用,不仅指纪历的方便,更可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递嬗,气候的变化,地理的方位,而其间诸种现象的存在、运行、相互呼应,足为推论宇宙诸种现象的根本逻辑。〖内经〗中应用了十二支纪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即是运用于纪年)、纪月(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之『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纪日(〖灵枢·九针论〗『其日戊寅、己丑』则是干支结合应用纪日)、纪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如『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灵枢·卫气行〗)等就是北斗星配合十二支的具体应用。(张登本 孙理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1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北斗七星在〈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内涵与生命科学价值》

北斗七星作为华夏文明最早被系统观测的天体之一,其在天文历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塑造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范式。本文将从天文观测、历法建构、医学应用三个维度,解析北斗七星在中医经典中的特殊意义。

一、北斗观测的天文学基础
《灵枢·九宫八风》所称"太乙",实为北斗星象的哲学升华。天枢至瑶光七星的命名体系,蕴含着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精确把握。其中"斗纲指极"的天象特征(《春秋运斗枢》),构成古人建立时空坐标系的天然依据。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北斗绕极旋转的日周期与年周期,恰与地球自转、公转形成精准对应,这种"天垂象"的规律性,为建立时间计量系统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历法建构的时空模型
《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的"八纪"体系,实为北斗历法的医学转化。古人将黄道平面按斗柄指向划分为八个方位,形成"四立二分二至"的节气系统。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物候规律(《鹖冠子·环流》),正是"八风发邪"理论的天文源头。十二辰的空间分配,本质是以北斗为指针,将周天划分为十二个30度的时空区位,这种将空间方位时间化的智慧,构成了五运六气理论的数理基础。

三、医学应用的生命节律
《内经》将北斗运行与人体生理密切关联:其一,斗建十二月对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灵枢·经别》);其二,昼夜十二辰变化引申为营卫之气运行周期(《灵枢·营卫生会》);其三,八节之气化生为脏腑功能盛衰节律。这种"以天验人"的思维模式,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的论述中达到哲学高度。

要之,北斗七星在《黄帝内经》中既是时空量度的标尺,更是天人相应的媒介。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历法参照,更在于建立了一套"观象授时-推历纪候-察气辨病"的完整认知体系。今日研习《内经》,尤当重视这些天文背景知识,方能真正理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深刻内涵。
清风 發表於 2025-5-15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北斗七星知识及其意义阐微

北斗七星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核心要素,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其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天文历法维度
北斗七星通过斗纲(天枢-天璇连线)指向北极的特性,形成独特的时空坐标系统。《灵枢·九宫八风》记载的"太乙游宫"理论,实为北斗周年视运动规律的医学转化。古人观测到斗柄方位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孟春指寅、孟夏指巳,此即《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之序"的具体体现。所谓"八纪"(二分二至加四立)的时间划分,正是基于北斗周年视运动形成的八方位空间投影。

二、医学应用维度
《内经》将北斗运行规律与人体生理密切关联:
1. 昼夜节律:《灵枢·卫气行》所述"日行一舍"即北斗日周期在营卫运行理论中的应用
2. 月节律:二十八宿每宿13度,与女子月经周期形成对应
3. 年节律:《素问·诊要经终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等论述,实为北斗周年视运动的气候演绎

三、哲学思维维度
北斗系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
1. 空间对应:七星配七窍(《灵枢·邪客》)、九宫配脏腑
2. 时间对应:八风应八节,形成"八正虚实"辨证体系
3. 运动对应:斗建移宫与经脉气血流注相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经》中的北斗知识并非简单天文记录,而是经过医学转化的理论模型。如《灵枢·五十营》将日行二十八宿与人体气行五十周次相对应,形成"天周二十八宿,人气行五十周"的特殊换算关系。这种将天文周期与生理节律建立非线性对应的思维方法,正是中医理论精髓所在。

当代研习《内经》者,当明北斗知识实为理解"生气通天"理论的关键锁钥。唯有把握这一天文医学纽带,方能真正领会《素问·宝命全形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的深刻内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