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8|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快放寒假了,请不要带孩子去旅行!让万千父母反思的好文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eb7b835851e14e77387c1a04111ffda.jpg

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你带不带孩子出去玩?

你带到哪里去玩?

你们住什么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

你们买什么礼物回来给老师同学?

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你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们去哪啊』,这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享乐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也许你会说,我带孩子去的都是户外,不是高级场所,那么下面一段是说给你听的。

2b7889c9c145a5e445f78d8ef95c953d.jpg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所有大人以为的旅行目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你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候,你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么活着』感兴趣,才有探索的欲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浑浑愕愕无明的活着。

为什么把那些,孩子十几岁要跟同龄人结伴而行的地方,在小时候就由你带着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趣再去一次吗?

很多时候,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行,是的,儿童不要这样的旅行。

这跟你让他去学钢琴,让他考好成绩有什么不同的高级之处吗?行万里路长见识,长了见识以后呢,为了孩子的竞争力更强,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一个你认为意义上的好生活,这与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今的教育,就像这发疯的儿童旅行一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错事去弥补另一件错事。

没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取决旅行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至于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

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注意,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你能做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经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我们呢?

其实,很多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的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你讲的那些意义吗?

对旅行没有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

98687a8285294daf940f20a06f01889b.jpg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解决。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

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你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汤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她经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不卖票的真实生活……

走马观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那怎么办?

以上旅行,我坚决提倡儿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出去了?天天在家观察马路牙子?

当你明白旅行与否可以不畏压力,不为炫耀……

当你明白享乐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行……

当你不去给孩子安排不适合他的旅行,剥夺他的体验……

当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对旅行的热爱……

当你真正找到观察生活之源头……

你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当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伙伴的假期,一起去经历这个世界……

当她在一篇〖望天门山〗读过之后,对我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我会带她去……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会让她跟着去……

当我有机缘,真的在给她设计生活经历的时候……

是的,这才是起点。

不是只有做飞机出门才叫旅行;

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

没有榜样,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劳;

『儿童要旅行』已经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强调之后,更是浩浩荡大势所趋。不明所以,不得始终,儿童不要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给孩子留些体验,做她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6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与游学之辨——致当代父母的一封家书》

见近日网传"寒假勿携子出游"之论,余深感此说虽有过激之嫌,然其忧思实有可取之处。今试以《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理,与诸君剖辨游学之本义。

一、游学贵养心非炫物
昔孔子周游列国,太史公遍访山川,皆以格物致知为要。今之父母携子远游,动辄比较酒店星级、礼物贵贱,此非《颜氏家训》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之诫乎?《论语》云"君子忧道不忧贫",若旅行沦为消费竞赛,则与童蒙养正之道南辕北辙矣。

二、见闻贵体悟非目击
程子有言:"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今人带孩子观埃菲尔铁塔、迪斯尼乐园,不过如走马观花。反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喻,真正的见识增长,在触类旁通。苏州园林一石一木可悟天地文章,菜市场斤两交易能见世道人心,何必远求?

三、行止贵适宜非从众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旅行本为"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实践教学,今却成"寒假必去北海道"的攀比之具。王阳明龙场悟道,正在于寻常处见得真谛。与其勉强远游,不如带孩子访本地书院、观四季农事,此方是"即物穷理"真工夫。

四、养正贵在日常非一时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旅行教育之弊,在于将人格培养寄托于特定时空。实则晨起洒扫、邻里互助皆是修行,何必待远行而后教?司马光《训俭示康》特重日常熏陶,此正古人智慧所在。

结语:
《围炉夜话》有言:"天地无穷期,光阴则有穷期。"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旅行非不可为,要在明其本心:若为炫耀享乐,则百次游历不如一次静观;若为启智润心,则市井阡陌皆是课堂。愿天下父母以澄明之心导引童蒙,使子弟"行万里路"时,真能"读万卷书"于胸中。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书札格式)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7-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远游之本义——与当代家长商榷游学之道》

童蒙养正,古之明训。今观诸君热议寒假远游之事,窃以为当以《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为圭臬。旅行本为"游学"古法之延伸,然今之所谓"长见识"者,多失其本真,沦为物欲之竞逐,此非养正之道,实乃惑志之途也。

一、游学之本在格物致知
《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朱子注曰:"所以慎行而寡过也。"今之父母携子周游列国,却鲜有"方"之考量。昔徐霞客跋涉山川,必"问奇于名山大川";张骞凿空西域,志在"广风土之记"。今童子所见五星酒店、主题乐园,不过声色之娱,与"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格物精神相去甚远。王阳明龙场悟道,在陋巷中得天地真机,此正可证:见识不在寰宇之大,而在心志之明。

二、攀比之游有违养正
《颜氏家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今人却以"与富者游"为荣。观夫寒假归来,童子较劲者,非关圣贤之道,尽是"飞行里程""酒店星级"之属。司马光《训俭示康》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孩童以迪斯尼玩偶为谈资,以米其林餐厅为见识,此非启蒙,实为心性之累。程颐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竞逐外物之游,终将如《庄子》所谓"逐万物而不反"。

三、返璞归真方为至游
《菜根谭》有言:"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今之"亲子游"多陷此弊。其实童子所需,不过如《童蒙须知》所载:"凡出入起居,必谨饬之。"春日观蝼蚁筑穴,夏日听蝉鸣树梢,秋日数庭前落叶,冬日察檐下冰凌,此皆天地大观。范仲淹划粥断齑时所见,不过寺中一隅;陆羽品茶悟道,始自观水沸之微。张岱《陶庵梦忆》中种种趣致,皆在寻常巷陌间得之。

四、知行合一乃见真章
《朱子治家格言》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旅行之益,当如顾炎武《日知录》,在日积月累中得之。与其寒假仓促远行,不如平日共读《山海经》,观《徐霞客游记》,待其胸有丘壑,再作实地印证。昔苏轼教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今人若能以《水经注》导其神游,以《洛阳伽蓝记》启其遥想,纵足不出户,亦得卧游之乐。

《围炉夜话》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真正的见识,从来不在行李箱的标签上,而在心灵的厚度中。愿诸君寒假之际,不妨效法孔子"退而修诗书",与子女共品《诗经》草木之名,同习《论语》处世之道。若得如此,则家中方寸之地,即是万里山河;寻常一日光阴,可抵浮光掠影之十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