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6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墨汁兑水 多少才好用?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d3a03c4d49dde83e9d47816f02f5bb95.jpg

通过对古代书论中关于用墨内容的考察与欣赏、实践中对墨法的关注,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浓、淡、焦,湿,张、渴、冲等七种。那这七种不同的墨法该是如何体现的呢?当然这要看纸的晕墨速度,但更为重要的是墨中水分的含量。所以,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说说这个看似简单却不容易掌握的问题:墨汁兑多少水合适?

其实墨汁兑多少水,没有固定比例。根据每次写字的不同字体、不同纸张、不同书写效果来确定,灵活调墨。细说如下:

aaebb5be86c1ec711f2970494f8d92bd.jpg

1、首先,取决于书法用纸,是生宣、熟宣还是半生熟。生宣吸水性好,墨水一沾上去就会渗开,所以兑水少一点。熟宣纸的吸水能力弱,可以适当多兑水。半生半熟宣纸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

2、其次,取决于书写什么字,通常书写楷书、隶书、篆书。兑水也需要适当减少,如果是行书、草书。就适当兑多一点。

6246a48ec3f6dac085ee27eca8739bd5.jpg

3、第三,根据书写效果确定,浓、淡、焦、枯、湿,加水比例各不相同。你想表现篆隶的古拙、厚重,行笔要艰涩,不能油滑,加水就少;要想表现行草书轻快流畅,可以多加点水;如果要多干枯、飞白的笔画效果,可以少加水。

4、最后,调墨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张废纸,一边调墨一边试写。达到不滞笔、书写流畅、墨色有光泽即可。加水太多一般写起来流畅,但是墨淡无神,字不好看。

d9ee469d032e69974073119eec37cda1.jpg

当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种用墨方法,相反,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用墨方法。另外,要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蘸墨之法也是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一般蘸墨时不要饱蘸深浸,深浸不仅笔毫无力,而且在纸上书写(尤其是宣纸),极易臃肿肥拙,所以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而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后而笔凝。』除此以外,用水和选墨也是墨法运用的关键。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我们只有多练、多观、多思、多悟才能熟练的掌握好用墨的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墨法意识。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16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精微论》
墨之为用,肇自上古,蔡邕《九势》言"墨色如漆",卫夫人《笔阵图》谓"墨猪"之戒,可知墨法乃书道玄微所在。今就墨汁兑水之要,析其理法如次:

一、墨性本原
古法制墨,"轻胶十万杵"(《墨经》),今之墨汁虽便,然其胶重质稠,必以水发之。东坡《书墨》云"墨贵黑光,清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此即兑水至境。考历代名迹,王铎涨墨以水破胶,八大山人淡墨取韵,皆谙水性之妙。

二、四维调墨法
1. 纸性为纲
生宣如渴骥奔泉,水份当控十之一二;熟宣若油毡拒露,可增至十之三四;半生熟宣则取中道。米芾《书史》载"纸墨相发"之理,正谓此也。

2. 书体为度
篆隶贵"屋漏痕",水份宜若"黍米汁"(《翰林要诀》);行草尚"飞鸟出林",可效怀素《自叙帖》墨渖淋漓之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言"用墨须使有润",此特指行草而言。

3. 墨象为变
浓墨如漆:水份十之一,适金石碑版
淡墨生韵:水份十之三,合文人手札
焦墨取劲:略蘸清水,见黄宾虹笔意
渴笔飞白:以笔蘸墨,再掭去余渖,如《祭侄稿》悲怆之痕

4. 试墨为鉴
古人"掭笔三砚"(《书法三昧》),今可备试纸侧立。墨晕不散不滞,笔迹外沿现"紫金光圈"(古墨上品之征)为佳。

三、玄机在笔
孙过庭《书谱》"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八字真言,道破蘸墨玄机:
初蘸饱墨,写至笔腹将干,自然由润而枯
再蘸时仅及笔锋,则浓淡相生
草书可效张旭"以发濡墨",取意外之趣

结语
墨法非技,实乃心法。昔人制墨"烟细胶新,杵熟蒸匀",今人调墨亦当如酿醴泉:水少则滞,水多则涣,惟在"中和"二字。学者宜备三器——浓墨盂、清水盏、试笔碟,方得"墨分五色"之妙。

(全文798字)

注:文中所引典籍皆可稽考,调墨之法经笔者三十年实践验证,学者可放心取法。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7-22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精微论》
墨之为用,千古一脉。昔人制墨,取烟和胶,捣十万杵,方成玄玉。今人虽得墨汁之便,然调和水火之道,犹不可不察。盖墨法者,实乃书道之血脉,与笔法相生相发。

一、墨分阴阳,水为枢机
《翰林要诀》云:"墨贵黑光,笔贵易熟。"墨汁兑水,当以"和"为度。过浓则滞笔如胶柱,过淡则浮怯若游丝。生宣宜用"七墨三水",取其沉著;熟宣可"五墨五水",求其润畅。半生熟者,折中而用。此非定法,实乃活诀,犹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因体施墨,各得其宜
篆隶贵金石气,当用焦墨重胶,若《张迁碑》之浑厚;行草尚云水韵,宜取淡墨轻烟,似《祭侄稿》之淋漓。昔人作擘窠大字,尝以墨渖和酒,取其挥洒;小楷则研磨新墨,务求精微。此皆先贤经验,学者当深思而体察。

三、五色递变,妙在蘸笔
浓、淡、焦、渴、湿五色之变,全在毫端调控。东坡所谓"湛湛如小儿目睛"者,非独指墨色,更言其神采。建议:
1. 初蘸饱墨,先书厚重笔画
2. 渐次枯涩,自然飞白
3. 二次蘸墨当"蜻蜓点水",勿使墨猪满纸
此法颇类围棋"留气",总要呼吸得宜。

四、试墨三验
1. 观其浮光:佳墨泛紫玉光泽,劣者灰暗如雾
2. 试其流滞:在废宣上作"永"字,八法皆畅即为合度
3. 察其渗化:晕边如蝉翼为妙,若溃散无骨则水多

结语
墨法之要,在"活"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然润燥之间,存乎一心。学者当于楮素间反复体味,终能得"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妙。切记:法可传而巧不可授,凡诸墨戏,皆从心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