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4|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一个最牛汉字的前世今生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2-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书的时候,一直觉得『猎人』是一个很牛掰的存在。而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古希腊神话中,我最喜欢赫拉克勒斯。传说中他完成了十二大功绩。分别是:

(1)扼死铜筋铁骨的涅墨亚森林的猛狮;

(2)杀死勒尔涅沼泽为害人畜的九头水蛇;

(3)生擒克律涅亚山里金角铜蹄的赤牡鹿(一说赫拉克勒斯不小心杀了它);

(4)活捉埃里曼托斯山密林里的大野猪;

(5)引河水清扫奥革阿斯积粪如山的牛圈;

(6)赶走斯廷法罗湖上的怪鸟;

(7)捕捉克里特岛发疯的公牛;

(8)把狄奥墨得斯的吃人的马群从色雷斯赶到迈锡尼;

(9)战胜阿马宗女人的首领希波吕忒,取来她的腰带;

(10)从埃里忒亚岛赶回革律翁的红牛,途中将两座峭岩立在地中海的尽头(即赫拉克勒斯石柱);

(11)获取赫斯佩里得斯圣园里的金苹果(为此曾代阿忒拉斯支撑整个苍穹。路上还曾战胜该亚的儿子安泰);

(12)把冥府的三头狗刻尔柏罗斯带到人间,后又送回冥府。

c020be894810651a38a31d1451354167.jpg

十二大功绩中,其中的九件都同他降服、杀死凶猛的野兽有关。而希腊神话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其中的大神们的所作所为也总是能从当时的生产生活中找到原型。赫拉克勒斯应该就是当时最优秀的猎人代表。

aac6593133ceef5cec5de389c0d8a63c.jpg

而在我国神话『后羿射日』中,后羿的原型无疑也是一位优秀的猎人。看小说的时候,又发现无论是在荒无人烟的山林、还是在因战乱而荒弃的山村,亦或是在大旱水涝颗粒无收的荒年,猎人却往往能活下来。而且似乎还活得不错,总能有肉招待不期而至的客人。并且,他们往往是好客而健谈的。(天天面对大山,实在是寂寞)。

31e2072ec146eb9c753ffdf39e6362ef.jpg

当人还不能称其为人但逐渐在向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群体中的捕猎者是走在最前面的。勇敢、聪明、健壮的个体以其优良的个人素质,为整个集体带来了食物、安全以及优秀的繁衍的基因。人渐渐地同山林剥离。开始防御多些、接着主动出击多些、然后可捕食其他动物成为了人类重要的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期间人类有了火、工具、驯化了的狗、积累了的经验。然后,捕猎不再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我们驯养了家畜和谷物。最终,人彻底从山野中抽离出来,有了文明,开始了繁衍与传承。

但其中还有一些人以捕猎为生,他们的身份是猎户。这个时候,他们落在了文明的最后面。他们成了人类与自己生命源头最后的沟通者,因未知而神秘的森林、因拥有生之源头的张力而元气淋漓的身体、寻踪觅迹时种种地计较筹谋、生与死地较量、强与弱地转化和对峙、受到威胁时地绝望、对成功地渴望、嗜血时地兴奋。只有在他们血液中燃烧的,才是与我们祖先一样的情愫。

5ed95fdea7f30e165f87fb3953159503.jpg

而当我写作这篇文章时,极品五笔输入法号称强悍的词库当中却敲击不出『猎人、捕猎』这样的词语了。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我们离开源头已经太久了,不要说让我去打猎,就是偶尔吃到家乡(湖南)邮来的野味,也因为味道土腥、口感粗糙而觉得难以下咽。我们在驯化各种动物植物的时候也驯化了我们自己。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不想也不能改变,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会想起、膜拜、同时致以深深地敬意。而让我想起这些的是它:『莽』。

它是一个会意字,是由两部会意而成。

第一部分:『茻[mǎng]』

这一部分是上面的『艹』和下面的『廾(其实也是『艹』的变形)共同构成『茻[mǎng],意思是众多的草』。

(注:『艹』是由两个『屮(chè、cǎo)(草木刚长出来)构成的。艸(cǎo)通『草』。)

第二部分:犬

我们大家都知道『犬』就是狗,而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据说人类对于狗的驯化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为什么是狗而不是别的动物呢?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完成养殖和种植这种周期比较长的工作,必须四处游猎。而饲养牛、羊、猪、马这些动物需要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而当时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而狗可以帮助打猎,警戒。所以狗成为选择为最先被驯养的动物。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犬科动物没有被选择呢?

有动物学家将狼、狐狸、貉等常见的犬科动物分别关起来,每天由同一个人去『看望』它们一下,动物见到陌生的人会叫,这是它们的本能。起初,每天每只动物都要叫。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只不叫了,它是谁?是狼。

因为狼首先习惯了人、觉得人不再陌生,便不叫了。这个实验说明,在这几种动物中,狼是最容易跟人沟通的,可以和人建立某种关系。而狗则是由狼驯化而来的。

5a181388b0095fd02416b5d1f4b93a67.jpg

两部会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茻』『犬』两部分会意表达了什么意思?

草丛中深深地藏着一只狗,你看不到它安安静静地伏在那里,意态沉静。它身边的人却懂得它沉静的外表下面,内在的精神却已抵达喧嚣的顶点。它竖起的耳朵聆听着各种极远又极近的声音、身上的每一丝毛发都精确地筛选着周围地信息、湿润的鼻尖辨别着风中的每一缕气味、它强健的爪牙紧绷着嗜血的欲望。而最懂它的,是它身边的人。因为这也是他正在经历和感受着的一切。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厚厚的重重的深深的绿绿的草丛遮盖着。

所以,『莽』的造字本义是密生的草。

58d97cd6dcdec5aaffa218a0dd6a4d41.jpg

什么都看不见,但却发生了、发生着、发生过很多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人那狗。我相信造这个字的那个或那些人有着共同的经历『捕猎』。

虽然不曾经历,但希望懂得、愿意懂得、感恩懂得。而这一切的一切就凝结成了我同文字的缘分。

道德经 發表於 2025-7-12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猎"字考:从甲骨文到文明基因的生存智慧》

"猎"字在汉字谱系中确为极具文化张力的存在。甲骨文作"𤞞",从犬从巤,生动呈现犬助人狩猎之象。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放猎逐禽也",其字形演变轨迹暗合人类文明进程——金文增"网"部作"𦊙",小篆定型为"獵",折射出狩猎工具与技术的演进。这个会意字承载的不仅是捕猎行为,更是先民在文明黎明期的生存智慧结晶。

古希腊赫拉克勒斯十二功绩中九件关乎狩猎,中国后羿"缴大风""断修蛇"的记载(见《淮南子·本经训》),皆印证狩猎在早期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周礼》将"猎"与"狩"严格区分:"冬猎曰狩,宵田曰獠",这种仪式化表述揭示狩猎行为已从生存技能升华为文化符号。青铜器上的狩猎纹、甲骨卜辞中的"王其田"记载,共同构建起华夏文明的狩猎记忆。

从人类学视角考察,狩猎者确为文明先驱。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中的野牛、中国阴山岩画中的围猎场景,证明狩猎活动催生了原始艺术与宗教。更深刻的是,《易经·系辞》"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记载,暗示狩猎实践孕育了最早的技术革命。这种"猎人思维"——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工具的创造性使用、协作的组织能力,实为文明基因的重要组成。

当农耕文明兴起后,"猎"字语义发生转喻。《诗经》"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已具批判意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则升华为生态伦理。但猎人精神并未消逝: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技艺哲学、李白"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的豪迈气概,皆为其精神遗绪。今日"猎头公司""猎奇心理"等词汇,仍在语言层面延续着这种文明记忆。

狩猎文化留给现代文明的启示在于:其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孟子》"不违农时"的智慧);其二,困境中的创新精神(《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其三,协作共赢的群体意识(《吴子·图国》"猎者必先具网罗"的隐喻)。这种由生存技能淬炼出的文明品质,恰是"猎"字超越其本义的文化价值所在。
向亦 發表於 2025-7-1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獵"字考:從獸跡到文明的生存智慧》

"獵"字之構形,實蘊藏著華夏先民對生存智慧的終極詮釋。甲骨文"獵"作"𤢪",從犬從巤,《說文》訓"放獵逐禽也",其字形本相即呈現犬逐狡兔於草莽之象。金文增"网"部為"𦌪",恰如《周易·繫辭》"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文明進程寫照。此一字形演變,已道盡人類從自然掠食者到文明創造者的辯證歷程。

赫拉克勒斯之十二功績,九件繫於狩獵,此非偶然。希臘文"θηρεύω"(狩獵)與"θέατρον"(劇場)同源,暗示狩獵行為實為原始社會的"生命劇場"。正如《周禮》將"獵氏"列為夏官屬職,掌"攻猛鳥",先秦貴族的"三田之禮"(春蒐、夏苗、秋獮)皆以狩獵為軍事演練。後羿射日神話中"繳大風於青丘之澤,斷修蛇於洞庭"的記載,恰與赫拉克勒斯斬九頭蛇形成跨文明呼應,揭示狩獵英雄實為文明開拓者的原型。

狩獵文明的深層智慧,在於其構建了"風險管理"的原始範式。《吳越春秋》載陳音論弓弩之術:"獵者,察獸跡而知其性情",這種"跡象學"思維,發展為《易經》"觀物取象"的認知模式。獵人需同時掌握天文(星象辨位)、地理(獸徑識別)、物候(遷徙規律),此即《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雛形。商代甲骨文常見"王其田,亡災"的占卜,證明狩獵活動已昇華為風險評估的儀式化實踐。

從飲食人類學視角觀之,狩獵實為最早的"蛋白質經濟"。《禮記·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的時令記載,展現了可持續獵捕的生態智慧。考古發現顯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鹿骨佔獸骨總量67%,而商周青銅器紋飾中犀象漸稀,正印證《孟子》"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的生態倫理已萌芽於狩獵文明。

"獵"字最終凝結為"生存藝術"的符號。當代語境中"獵頭"(headhunting)一詞的轉義,恰是狩獵思維在商業社會的基因延續。從赫拉克勒斯的獅皮到後羿的彤弓,從甲骨卜辭的"獲兕"到《紅樓夢》的"雪地抽柴",獵人形象始終作為文明記憶的活化石,提醒著現代人:我們血液裡仍流淌著那個能辨風向、讀獸跡、在危機中覓生機的狩獵者基因。此乃"獵"字穿越時空仍令我們心馳神往的根本緣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