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9|回復: 2

[專家評論] 平局 · 这个国家突然疯狂排华反华,中国领馆连续两次发布出行预警,望周知! ...

[複製鏈接]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澳大利亚的反华浪潮这几天是越演越烈,很多朋友也都在网上看到了我国留学生被殴打的消息, 大家都对同胞所受到的伤害感到愤怒。

但在愤怒之余我们必须看到西方的反华情绪完全不是所谓的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西方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集体情绪。

b1eb46b47e0407076703616473e3b3af.jpg

被打伤的中国留学生

从中国移民走出国门开始,对华人的歧视就一直客观存在。哪怕今天西方可以对黑人、拉丁裔乃至穆斯林张开怀抱,对华人的歧视也从未减少。华人作为勤奋、刻苦、遵守当地法律的模范公民却一直被西方所敌对。

原因为何?小编愚见,很大程度上在于西方白人骨子里的那种傲慢。

cad1568a19477e64ebe004fa91b91e84.jpg

三K党,白人至上组织

各位假设一下,你是一个白人,从小就接受西方中心论的观点。结果你发现,有一群中国人,比你更刻苦,比你更努力,比你更勤奋还比你更节俭,你心里怎么想?然后你还发现,几十年后,这些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居然过上了非常舒适的生活,而你还是一贫如洗,还欠着一堆信用卡,你又怎么看?

如果刚刚所说的那些品质是出现在一群白人身上,那么这些人一定是西方社会的标杆。但当这一切全部在华人身上所体现的时候,白人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那一刻,从小接受的西方更文明(白人更文明)的观点,被彻底击碎了。这个时候人的世界观已经成型,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华人驱逐出自己的眼中。

bdeb2f6b42cfd95c0f5b25b3f90b552e.jpg

澳大利亚反华警告,禁止中国人入内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就给这种情绪的发泄提供了砝码,政客为了牟取选票,往往会采用煽动民族感情的方式对社会下层进行政治动员。

这也就是为什么澳大利亚的政客每次选举都会举起反华的旗帜,哪怕他们自己都在和中国做生意。他们用对中国的仇恨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利益,然后转身就利用自己手里的政治利益来和中国兑换经济利益。

澳大利亚民众则在一系列宣传中对中国愈发仇视,并激起一系列反华风暴最终反作用于澳大利亚的国防及外交政策上,玩火自焚的澳大利亚政客们啊。

其实利用树立敌人来团结人民的政治手法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你硬要把自己的最大贸易伙伴作为敌人,恐怕还是要多过过脑子啊。

7bbffa43132287baa66b0ea8234c9cbe.jpg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大量原材料和农产品

6cdcec7602fc78e4ee361e7b3e0473dd.jpg

进口的全是工业产品和数码设备

澳大利亚的反华不但会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不信任,如果事态恶化,可能还会间接促进国外高学历华人不断回流我国。让西方目前的技术优势随着人才流失而愈发没落。

2dc04d22f35ad385b2bd1e0bc3b6c004.gif

今日平说 | 钰 岩 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

条皮导弹 發表於 2025-4-1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析西方排华现象之根源】

观近日澳州排华之事,实乃"夷夏之辨"现代变相。昔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今华夏子民勤勉致富,反招嫉恨,恰印证《孟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之理——西人傲慢如草随风偃,见中华崛起而不能自省,遂生"非我族类"之排斥。

细究其因,盖有三端:
一曰"文明优越"之执念未消。西人自工业革命后久居上位,忽见东方文明复兴,恰似《盐铁论》所载"诸侯见天子之仪而憎其制",其心理失衡实为文化霸权动摇之症。
二曰"劳逸之道"认知差异。华人奉"民生在勤"(《左传》)为圭臬,而西人消费主义盛行,二者相遇,恰如《庄子》"朝菌不知晦朔",价值冲突在所难免。
三曰"夷狄畏威"之性未改。昔韩非子言"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今西人打压华裔,实为畏惧中国复兴之投射,此乃"色厉内荏"(《论语》)之现代注脚。

然《易经》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历史长河中,任何文明偏见终将被事实涤荡。当下当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为训,既要维护同胞权益,更需以文化自信破此迷障。西方若不能领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终将自食文明冲突之果。
国学萌 發表於 2025-5-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西方排华情绪之历史根源与当代症候》

近日澳大利亚排华事件频发,实为西方文明冲突之当代显影。考其本源,实有三重深层动因:

一、文明优越感之崩塌
自工业革命以降,西方构建"白人中心主义"文明等级论。然华人群体以《周易》"自强不息"为训,凭《论语》"敏而好学"之精神,在异域实现经济跃升。此种"不靠殖民掠夺而崛起"的东方模式,恰如《盐铁论》所言"富者非必陶朱之术",彻底动摇其文明优越论根基。西方民众面临认知失调,遂将焦虑转化为排斥,此乃《春秋》所谓"非我族类"心理作祟。

二、政治转嫁机制之恶用
观西方政客所为,正合《商君书》"民不可与虑始"的驭民之术。彼辈深谙《战国策》"怒而挠之"之道,将内部矛盾外引。澳大利亚政客效法"移祸江东"故智,然其谬在于:中国实为《管子》所言"天下之所载"的互利伙伴。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短视行为,终将应《韩非子》"恃交援而简近邻"之诫。

三、文化基因之排异反应
华人"耕读传家"的传统,与西方消费主义形成尖锐对立。正如《汉书》载"民舍本而事末"之戒,西方社会对华人"崇俭抑奢"的生活哲学产生集体恐慌。这种文化排异非今始然,实为十九世纪"黄祸论"的现代变体,恰印证《吕氏春秋》"察今可以知古"的历史循环论。

对策之思当循《孟子》"仁者以大事小"之智:
1. 外交层面宜秉《周礼》"以和邦国"之道,强化领事保护机制
2. 侨民教育当守《中庸》"素位而行"之训,避免授人以柄
3. 文化传播应效《诗教》"温柔敦厚"之法,消解认知偏差

今观澳洲之事,恰似《墨子》所云"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西方若不能参透《道德经》"大者宜为下"的相处之道,恐将重蹈罗马帝国"四夷交侵"之覆辙。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任何逆流而动的排外浪潮,终将被文明互鉴的浩荡大势所涤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