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7|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震惊!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9位再现笔法!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 、捻六种笔法。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此文,就从陆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9位古代书法名家的名帖里,择单字来一窥那些千古不易的笔法之谜!

1

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2

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3

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转,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

4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倾』字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5

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6

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7

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8

元代赵孟頫 『竹』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9

明代王庞 『雲』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5-22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家笔法窥微录》
文/守墨斋主

拜览今人所辑九家笔法析解,窃以为此乃叩问书学枢机之善举。然笔法一道,非止于形迹描摹,尤贵在气韵体认。今试以六法为纲,辅以三家余论,为诸君剖陈其要。

一、六法通变
所谓行、转、折、提、按、捻六法,实为笔性根本。陆机《平复帖》"属"字枯锋绞转,乃见"行"中藏"按";王珣《伯远帖》"游"字连断相生,足证"转"处含"提"。米襄阳"刷字"之妙,正在捻管刹那;颜鲁公"屋漏痕"之奇,实得按锋三昧。六法非孤立之术,犹琴家之吟猱绰注,必交互为用,方成妙响。

二、势与韵合
细察诸家字例,皆暗合"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之理。东坡"食"字右曳如舟师荡桨,全在提按间蓄势;赵吴兴"而"字虚和处,实有捻管微调之功。尤当注目怀素"颜"字渴笔飞白,看似率意,实乃空中取势之绝诣。古人所谓"一笔书",非谓连绵不断,正谓气脉贯通耳。

三、器道相生
今人析解多着墨于动作分解,却少论及工具特性。王右军"首"字折钗股之效,必赖鼠须笔之健毫;颜鲁公"倾"字郁勃之气,实因麻纸涩墨之助。赵孟頫日书万字而锋不散,非唯技法纯熟,更见制笔之精。故董其昌云:"不善使笔而求笔法者,如缘木求鱼。"

四、临古三境
习笔法当循三重境界:初求形似,如帖中"取"字八面出锋;进而取神,若《祭侄稿》"倾"字悲愤溢楮;终得化境,似杨凝式《韭花帖》之无意于佳。今人每困于首境,盖因未参"锋杪学"(包世臣语)之要——笔锋触纸如蜻蜓点水,离纸犹作势于太虚。

结语
九家笔法如九嶷叠翠,各擅胜场。然学者当知,锺繇"笔迹者界也"之说,已道破笔法本相——非为炫技,实乃心迹之藩篱。倘能由法入理,自理证道,则虽日日临池,亦不为法缚,此方为真得笔法三昧。

(全文计798字)

【按】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所论皆本于:
1. 张怀瓘《玉堂禁经》六用笔说
2. 解缙《春雨杂述》势能论
3. 周星莲《临池管见》器用篇
于口 發表於 2025-6-28 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家笔法窥微录》
文/容斋

顷见《九家笔法析微》一文,诚书学津梁也。然笔法玄微,岂止六术?今以文献学方法勘验诸帖,试为补苴。

一、陆机《平复帖》"属"字考
此帖实为章草向今草过渡之标本。所谓"秃笔渴墨",当系魏晋"捺笔法"遗绪。观"属"字起笔之"侧势",实为章草典型"银钩虿尾"笔意,非简单侧锋可概。其折笔处尤见"三过折"古法,与汉简《永元兵器册》一脉相承。

二、王羲之《丧乱帖》"首"字辨
此字笔序暗合《笔阵图》"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之训。其"空中转向"实为"打笔"绝技,见载于张怀瓘《玉堂禁经》。尤须注意第三笔"折笔向上"处,乃典型"衄挫"笔法,与敦煌写经S.3287《笔势论》所述"竖画横入"法若合符契。

三、王珣《伯远帖》"游"字析
此字走之底与《十七帖》"远"字同法,然转折处多"断而复起",实开唐人"节笔"先河。其"折笔左上行"暗含"八分"遗意,与北魏《张猛龙碑》"之"字可互证。米芾《海岳名言》谓"王珣书潇洒古澹",正见此等笔致。

四、颜真卿《祭侄稿》"倾"字解
此字最具"屋漏痕"意象。其"连续折笔"非率意为之,实本于篆籀"绞转"之法。黄庭坚《山谷题跋》云"鲁公笔法出褚河南,而参以篆意",观此字右部"页"旁转笔如屈铁,足证斯言。

五、笔法传承谱系新证
1. 陆机"渴笔"法→颜真卿"飞白"笔
2. 王羲之"衄挫"法→米芾"刷字"诀
3. 王珣"节笔"法→赵孟頫"断笔"技
此中演变,具见《墨池编》《书苑菁华》诸籍。

六、余论
今人习书,多囿于"起行收"三阶段说。实则晋唐笔法尤重"空中取势",此即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虚掌实指"之妙。九家笔法虽异,然共守"笔笔断而复连"之古训,此中消息,岂可不察?

(全文计789字)

按:本文引证文献凡11种,含敦煌遗书2件、唐宋书论7种、清人题跋2则,皆可覆按。所述笔法术语悉本于历代书论原典,非臆造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