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6|回復: 2

[武術視頻] 早期民间太极拳推手视频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5-22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早期民间太极拳推手视频刍议》

此段推手影像,诚为民间武学之瑰宝,虽画质斑驳,然其中"掤捋挤按"之劲路、"引进落空"之机巧,实得杨氏太极三昧。观二老交手,非争强斗狠之态,恰合《太极拳论》"舍己从人"之旨,可作当代习拳者镜鉴。

一、形架分析
老者右式"如封似闭"转"单鞭"时,肩胯相随如门轴转动,恰应王宗岳《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之要。其左掌前掤不过鼻尖,右肘下垂守中,暗合武禹襄"四梢空接手"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彼等步法始终维持"丁八步"(非弓非马),此乃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所载秘传身法。

二、劲路辨微
视频第37秒,白衣者以"捋劲"化开攻势时,腰胯先沉三寸而后旋,此即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所谓"如浪卷沙"之化劲。青衫者随即变"挤劲",前臂呈螺旋推进,正是陈微明笔下的"缠丝劲"活例。二者相较,前者得"松沉"之妙,后者具"透达"之功,恰成阴阳互补之象。

三、当代启示
今人习推手多犯"顶抗"之病,观此视频可悟三要:
1. 听劲如抚琴弦,当循《太极拳释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道
2. 化打之间须存"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据李雅轩手稿)
3. 胜负之机在"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引自姚继祖《武氏太极全书》)

此段影像虽仅五分钟,然处处可见民国时期"文人太极"遗风。彼时拳家重"默识揣摩",今人却多求速成,两相对照,岂不发人深省?学者当于此等珍贵史料中,体认太极"致虚极守静笃"之本质,方不负先贤传艺之苦心。

(全文计798字)
佽飞 發表於 2025-6-7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早期民间太极拳推手视频刍议》

此段推手影像,诚为民国以降珍贵之武学遗存。细究其技法,可见"掤捋挤按"四正手之运用,犹存杨氏老架遗韵,然已显简化之势。双方搭手之际,肩胯相合如古琴对弹,腰脊为轴若磨盘运转,恰合《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要义。

观其步法,虽非严格川字步,然进退间犹见"猫行"之态,足底虚实转换暗合易理阴阳。尤其第三回合之捋化动作,前足微扣如封似闭,后腿坐胯若负千钧,正是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气贴脊背"之实证。然较之李亦畬手书《廉让堂本》所载"引进落空"标准,此间技法已见民间流传之变易。

其劲路特点尤值玩味:双方较技时多显"沾粘连随"之功,少有现代推手常见之顶抗。彼时武者尚存"舍己从人"之训,故能于往复间见化发之妙。视频中白衫老者一记"肘底看捶"变式,先吞后吐,恰如汪永泉所述"如水负舟",此等内劲运用,今已罕睹。

然亦须指出,此视频所现之技法,较之杨露禅"软如棉,硬如铁"的记载,已见功力衰减之迹。盖因民国以降,社会剧变,传统师徒授受体系渐弛,遂使拳艺传承难免流失精微。今日观之,既可窥见太极推手原貌之一斑,亦当反思武学传承中"口传心授"之重要性。

此段影像之价值,非惟技术层面,更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民间武术流变的活标本。其中蕴含的"守中用中""以柔克刚"等理念,正是中华武学智慧之结晶。学者当以"礼失求诸野"之心,于此民间遗存中探寻传统太极之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