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7|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落笔的3种方式,熟练后让你的书法更精妙!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书法,要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不管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到了高层次,看的就是细节,细节取胜方能最终全面取胜、才是大家。就说拿起笔一落笔开始,这说道就来了,怎么写这头一笔,写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间或亦用顺入的方法,不信,您试试一定管用!

1逆入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

2f7077b8207f05daa0ba904b001497c7.jpg

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

437603855766c8a6ad827234b5451e5c.jpg

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

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eeb225272764d5ab4b576fd88b5436e5.jpg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3顺入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1f917060b4211a19839280f48b96bdfa.jpg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6-25 04:1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三势发微》
(文/漱墨斋主人)

书道之妙,首在发硎。昔卫夫人《笔阵图》云:"点画波撇屈曲,须尽一身之力送之。"今观学者作书,多昧于发笔三昧,故不揣谫陋,析其玄微如左。

一、逆势藏锋论
逆入之法,实肇自篆籀。考《说文解字》"丨"部,竖画必先引锋上行,此即"藏头护尾"之祖。张怀瓘《玉堂禁经》谓:"筑锋下笔,皆须空中作势",非独为蓄力计,实合《周易》"无往不复"之道。然今人作逆锋,常见三失:一者顿按过重成墨猪,二者虚逆不实若游丝,三者调锋迟疑生蜂腰。当参褚遂良《阴符经》"上"字横画,空中作卷毫之势,落纸仅黍米许即衄转,方得"逆入平出"真谛。

二、折锋取势辨
折入之要,在"切笔"二字。欧阳询《八诀》"如高峰之坠石"者,非谓猛力砸纸,乃取侧锋削掠之势。试观《九成宫》"泉"字首点,笔锋斜切入纸,旋即挫锋右行,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近世白蕉先生尤擅此法,其行书起笔常作45度角切入,锋芒凛冽而不失温润。学者当注意:折锋非露锋之谓,须有"蓄-发-收"三阶,若《孙子兵法》"其势险,其节短"是也。

三、顺势承启说
顺入一道,人多轻之。然怀素《自叙帖》"其"字长撇,每见凌空取势,一掠而下,此正"导之则泉注"之象。文徵明《停云馆帖》尝言:"顺笔如舟师顺流,虽迅疾须持柁不坠。"盖顺势非草率,实需"落笔生根"之功。王铎大幅立轴中,常见十数字连绵顺下,而每画起笔皆如锥画沙,此乃"悬腕空中取势"之极则。

结语
三法非判然冰炭,实相济为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有转束处,有放纵处。"愚以为:逆势如老僧入定,折势似侠客出剑,顺势若飞鸟投林。能于《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处参透三昧,则非惟起笔得法,即通篇章法亦如庖羲氏之画卦,一气贯注矣。

(全文计789字)

注:本文引证文献:
1. 孙过庭《书谱》论使转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第二十"章
3. 启功《论书绝句》第97首论笔势
4. 沈尹默《书法论》第三章"笔势"说
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7-4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三势发微》

书法之道,首重发硎。昔卫夫人《笔阵图》云"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其势皆自落笔始。今就逆入、折入、顺入三法,抉发精微如左:

一、逆入藏神
逆锋取势,实肇自篆籀遗法。考《九势》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正谓此道。其妙在"虚逆""实逆"二相:虚逆者,凌空作势,如伯喈"飞白"之趣;实逆者,毫锋轻触,似右军《兰亭》"永"字起笔。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遒劲,盖逆势蓄力之理通于百艺。然需知"逆不过三",米南宫《海岳名言》尝诫"作字须得势,不可信笔",过则成墨猪之弊。

二、折入显骨
折锋之要,在"切笔如削"四字。欧阳率更《三十六法》所谓"穿插向背",皆赖折锋生发。观《张猛龙碑》"方笔之极轨",每于发笔处作45度斜切,如利刃斫木,锋芒凛然。此法尤宜北碑,然须佐以提按,否则易堕"钉头"之病。文徵明小楷《离骚经》,折处兼用衄挫,方而不刻,可为范式。

三、顺入取妍
顺锋迤行,实钟王流风所被。智永《真草千字文》起笔多顺锋掠纸,如轻舟溯溪,自然成韵。赵松雪云"用笔千古不易",顺势正得"八面出锋"之妙。然今人学顺锋,常入"信笔"歧途。须知《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之诫,当于《韭花帖》墨迹中细参其"顺中有逆"之机。

三法贯通说
董玄宰《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有往复,有轻重。"三法非判若冰炭:逆入如老僧入定,折入似壮士击剑,顺入若飞鸟投林。八大山人晚年书,逆起顺收;王觉斯巨幛,折中藏逆。学者当如张长史观公主担夫争道,悟其相生相克之理。

今人习书,多囿于"逆入正宗"之说。然考敦煌写经,顺锋者十之七八;验汉简遗墨,折锋者往往而是。三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拘泥成法,反失古人"肇于自然"之本旨。愿诸君执笔时,勿忘蔡中郎"书者,散也"之训,得鱼忘筌可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