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6|回復: 2

[中医入门] 老中医·胖补气,瘦补血,对症下药才最好!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人体要气血平衡,才会精神抖擞,百病不侵.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其实,气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它们共同推动着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一个气血平衡的人,身体内气的运动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该气化的气化掉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

补气血,试试玉灵膏:

一个气虚之人,身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脂肪是什么?脂肪就是体内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

  

所以,气虚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则是判断一个人气虚最明显的指征。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5-27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血辨证与形体调养刍议》

拜读"老中医·胖补气,瘦补血"之论,深觉其言简意赅,直指气血辨证要旨。然气血之学,实乃中医藏象理论之核心,今试为诸君详析其奥义。

一、气血关系辨微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之与血,犹阳之与阴。《血证论》明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二者相须为用,非独胖瘦可分。临证所见,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者比比皆是,岂可执一而论?

二、形体辨证精要
1. 丰腴者多气虚湿盛
观《丹溪心法》"肥白人多湿痰"之论,实含三焦气化失常之理。然需辨明:
脾虚湿困者多见舌淡胖有齿痕
肾阳虚衰者常见腰膝冷痛
痰瘀互结者必现舌暗苔腻

2. 消瘦者非尽血虚
《景岳全书》警示:"瘦人多火,亦有因寒者。"临证需察:
胃阴不足者多伴口干舌红
肝郁化火者常见胁痛易怒
虫积疳证者必有腹大青筋

三、调养之道
玉灵膏固佳,然《黄帝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不可忘。建议:
1. 气虚者当分:
补中益气汤治脾虚下陷
玉屏风散疗卫表不固
肾气丸主下元虚惫

2. 血虚者宜辨:
归脾汤补心脾两虚
四物汤养肝血不足
炙甘草汤救阴血枯涸

四、现代启示
今人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常见:
压力型肥胖属肝郁脾虚
代谢综合征多痰浊瘀阻
神经性厌食常心脾两伤

结语:
气血之道,微妙玄通。愿诸君勿执形骸之表象,当察脏腑之根本。诚如《医宗必读》所言:"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明乎此理,方得岐黄真谛。

(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31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血衡平之道刍议——兼论"胖补气瘦补血"之奥旨》

拜读"仰望岐黄"君论气血之文,深感其深得中医要旨。今不揣浅陋,试以《内经》《难经》为经,以金元四大家学说为纬,略陈管见。

一、气血本体论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乃气化运行之真谛。所谓"胖补气瘦补血",实本于张介宾《景岳全书》"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之说。然需明辨者,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故补气当首重脾肺二经,非徒以参芪堆砌。

二、体态与气血辩证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言:"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此与今论颇有渊源。然需注意:
1. 胖者非尽气虚:痰湿壅滞者多见,《丹溪心法》创越鞠丸治气郁湿阻之证
2. 瘦者非皆血虚:相火妄动者亦众,宜从王纶《明医杂著》滋阴降火之法

三、玉灵膏施用要义
此方本自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以龙眼肉配西洋参,暗合"阳生阴长"之机。然需知:
1. 痰湿内盛者忌用
2. 外感未清者慎服
3. 当佐陈皮、砂仁以助运化

四、调衡之道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示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故调理气血当:
1. 遵《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之训
2. 法华佗"动摇则谷气得消"之旨
3. 参孙思邈"常欲小劳"之说

结语:
气血之说,博大精深。愿诸君勿执"胖瘦"之表象,当究"阴阳"之根本。诚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乃中医调平之真谛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