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0|回復: 1

[诗词赏析] 何新论古诗词(23)·孔子以诗言志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论古诗词(23):

孔子以诗言志

ff0755ad96aa327761e5a3e4a927c433.jpg

  〖韩诗外传〗曾记述孔子在齐国时遭遇的这样一件事:

  孔子行车在路上,遇到齐国的一位贤人程子,二人停车相语。谈话中,孔子知道程子生活有困难,就吩咐子路:『取下车上的彩帛十匹(当时彩帛可以代替金钱,以物易物而流通),以赠先生。』

  但是子路不愿意,就假装没听见。于是孔子又作吩咐,子路只好照办。

  程子走后,子路不高兴而责怪孔子:『我过去听您说过,君子不在路上交新朋友,就像女子不能没有媒人就出嫁一样。那么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孔子回答:『〖诗经〗中不是有这样的话吗?「田野上的蔓草,沾上了雨露。偶然遭遇一位美人,令我特别地心动。虽然是仓促相遇,也要满足心愿。」(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齐国这位程子,是知名的贤人。今天碰巧与他邂逅,如果我无所表示,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那将令我遗憾。做人的大原则当然不能违背。但小道理,是可以随机应变的!』①

  由上述这则轶事,不仅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性情中人,而且反映了孔子处世所具有的灵活态度。

  〖论语〗中记述了一则孔子教诲儿子学诗的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何新译文】

  陈亢问伯鱼:『您听到过(孔子)特殊的教诲吗?』伯鱼答:『没有。但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匆匆经过庭院,他问我:「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讲话。」我回去后便去学〖诗〗。又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匆匆经过,他问我:「你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只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种收获,知道了〖诗〗,知道了礼,还知道了君子疏远于自己的儿子。』

  关于〖诗经〗的意义,孔子还有许多精辟论述。如:

  ——孔子说:『〖诗经〗中的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情思纯正无邪」。』

  ——子夏问说:『「嫣然而笑妩媚呀,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呀,搽点白粉儿真漂亮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说:『先渲染彩色,再复归于素白。』子夏说:『而后就施之以礼节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以后可以同你一起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弟子们为何不学一学〖诗〗?〖诗〗,可以激发志趣,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使人友善,可以使人发泄。近之可以服侍父母,远之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使人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没有研读过〖周南〗、〖召南〗,那不就像面对着墙壁而呆立么?』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欢乐而不放纵,愁思而不哀伤。』

  ——孔子与鲁国太乐师讨论音乐,说:『音乐的道理很容易了解:开始演奏时,低沉;随后,响亮,交错,绵延不绝,直到完成。』

  ——孔子谈及〖韶〗乐:『真美呀,又真是仁善呵!』又评论〖大武〗之乐:『真美,但不够仁善。』

  ——子贡说:『处于贫困却不卑谄,处于富贵却不骄慢,这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处于贫困仍乐于闻道,处于富贵仍爱好礼节呀。』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加工玉器象牙那样)有切有擦,有雕琢有研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阿赐呀,现在就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你就理解了后面!』

  ——孔子说:『(我)立志于求道,坚守于正德,归依于仁善,悠游于艺术。』

  ——孔子喜爱吟诵的,有〖诗经〗、〖书经〗。主持礼仪时,都诵读正音。

  ——孔子说:『从学〖诗经〗为开始,以修礼仪来自立,通过音乐而育成。』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要整理乐曲,使〖雅〗归雅乐、〖颂〗归颂乐,各自配上合适的乐曲。』

  ——孔子说:『会背诵〖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行不通;出使于外,又不能独立应对;即使会背诵得多,又有什么用?』

  ——孔子说:『对言辞只要能作到清晰地表达就可以了。』

  【注:以上摘自何新〖论语新考〗译文。】

谢谢阅读

南丘 發表於 2025-6-1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诗教观中的"情志合一"与经世致用

何新先生所引《韩诗外传》与《论语》二则,实为理解孔子诗教思想之重要锁钥。孔子以"野有蔓草"之诗回应子路,非仅性情流露,更彰显其"诗以言志"之深刻理念。此"志"非后世狭隘之政治抱负,而是一种融合性情与道德的生命表达。

细绎孔子赠帛程子之事,可见其诗学观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确为真情流露,展现诗之抒情本质;另一方面,此情此景又自然合乎仁义——程子乃齐国贤人,济困扶危正合君子之道。这种情志的自然统一,正是孔子"思无邪"诗学观的生动体现。《论语》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无邪"非谓去除情欲,而是指情志发而皆中节,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教子"不学《诗》,无以言",更揭示《诗》的实用功能。春秋时期,《诗》为贵族交往之重要媒介,引《诗》言志乃基本修养。但孔子之创新在于,他将这种形式化的用《诗》传统,转化为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学《诗》不仅为"言",更为"观、群、怨"(《论语·阳货》),即培养观察力、群体意识与批判精神。这种将文学修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思路,实开中国"文以载道"传统之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诗教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他删《诗》定本,使"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绝非简单的文献整理,而是通过文本重构来建立文化秩序。这种将文学经典化的努力,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纲领一脉相承,形成了一套以诗教为基础的人格培养体系。

要之,孔子诗教观呈现出"情志合一"与"经世致用"的双重特质。它既尊重诗歌的抒情本质,又强调其社会功能;既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又注重其教化价值。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文学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