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1|回復: 2

[中医入门] 你的气血足不足,虚不虚,看自己的8个部位就知道!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为什么有的人在冬季手脚冰凉、晚上睡觉腿不容易暖和、平常头发长得比别人慢、总感觉睡眠不足或者难以入睡、吃东西容易塞牙……?实际上这些症状就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要知道自己的气血是否亏虚?首先要知道什么气,什么又是血!

ee5bbdfaed664838a75befb5e86bc675.jpg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分,属阳。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到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壮实、皮肤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

若血虚时,则可见机体脏腑功能低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毛发枯焦、肌肤干燥、肢体或者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方面;血亦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若血虚、血热或者血运失常,则表现为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甚至神智恍惚、惊悸不安、谵语、昏迷等现象。属阴。

如何知道自己的气血足不足,看以下8个部位就知道,因为气血不足在身体特定的部位会有具体的表现,以下为气血不足在人体8个相关器官的具体表现:

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肾虚;上眼皮下垂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目眶黑为脾肾虚损。

与肾最相关。耳朵厚长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这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耳朵苍白或者萎黄是脾肾两虚的表现。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

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头发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头发变白多是肝血肾气衰落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多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

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的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的现象。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首先,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的直接表现。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如果午后或者夜晚手足心潮热,则是阴虚的表现。

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手掌软细薄而无力,多精力衰退,体弱多病。

人的手指甲上都有个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况下,除了小指应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说明人体内寒气重、气血不足。

主要看光泽、弹性和皱纹。皮肤与肺的关系密切,皮肤白里透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肺的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或者气血运行不畅。

此外,面色也是气血的晴雨表。面色苍白代表肾气不足,面色萎黄是脾肺气虚,女性则是经脉不调。

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成人牙齿稀疏、牙齿松动、齿根外露等问题,多为肾气肾阴亏乏。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扬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当你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越来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体的状况。

人的声音也是气血的代表。气血充足的人声音洪亮有力,这也是肺气充足的重要表现。气血不正常,人的声音也会表现出来。如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会长吁短叹。

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说明气血足;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有气血亏虚的表现。此外,爱睡觉也是气血虚的表现。

精选艾绒、饴糖、东北人参、怀姜枸杞枣膏、消痰橘红、九制黑芝麻、玉灵膏、消痛黑膏药、黑姜糖、优选艾柱艾条、特制加粗气海神针,欢迎访问岐黄养生小店,点击阅读原文

medest 發表於 2025-7-11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血察验八部辨微论》

气血者,人身之根本也。《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就气血虚实之辨,当以八部为纲,分而论之。

一、目诊精要
《灵枢·大惑论》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白睛混浊发黄者,肝血不荣;赤脉贯睛者,肺肠积热;睑垂如袋,脾阳不振;目睛干涩,营血亏虚。若见目眶晦暗如烟煤,此乃《金匮要略》所谓"目下有卧蚕"之脾肾双亏证。

二、耳象辨微
肾开窍于耳,《证治准绳》详述:"耳轮红润者吉,枯槁者凶。"耳廓丰厚者先天肾气充盛,薄小者禀赋不足。耳色苍白主风寒表证,亦显阳气式微;耳轮赤肿乃肝胆火炽之候。至若耳垂斜纹,此心气耗伤之征,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沟"暗合。

三、发质析源
发为血之余,又为肾之华。《诸病源候论》指出:"若血气虚,则肾气弱,发无润泽。"发枯如草者,肝血不濡;须白早生者,肾精早衰。发际后移非独风邪为患,实乃冲任二脉气血不充之象。

四、齿龈探赜
齿为骨之余,《辨证录》云:"齿龈淡白者,营血不充于阳明。"龈肉萎缩者,胃阴亏耗;齿缝渐宽,乃肾精不固。晨起口血腥秽,非独胃热,实为脾不统血之兆。

五、唇舌观象
《望诊遵经》谓:"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唇白如纸者,中焦化源不足;舌淡无华者,心脾两虚。若见舌下络脉青紫怒张,此《内经》"血凝于肤者为痹"之瘀血明证。

六、甲诊索隐
爪为筋之余,《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甲床苍白者,肝血失养;纵嵴横沟,乃脾失健运。杵状膨大者,久病气血壅滞;甲薄易折者,精血不能濡润。

七、掌纹参证
《形色外诊简摩》载:"掌中血色,候元气盛衰。"掌心苍白者,宗气不足;鱼际青暗,三焦气滞。现代所谓"肝掌"者,实为肝脾不调,血不归经之候。

八、足候真诠
《四诊抉微》云:"足胫枯细者,精血不能下达。"足跟龟裂非独燥邪为患,实乃肾精不充;趾甲灰厚不独湿毒,究其本乃肝血不荣。冬季足寒如冰者,非纯阳虚,更有血虚寒凝之机。

结语:
八部诊法,本于《内经》,参以历代医家经验。然气血之变,错综复杂,当四诊合参。今人常见之失眠健忘、畏寒肢冷等症,多系气血失和所致。调养之道,当遵《千金要方》"食养尽之"之训,以五谷为养,配合导引按跷,使气血周流,自得安康。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医理,参酌古今验案,不作玄虚之谈,务求临床实用。)
向亦 發表於 2025-7-1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血辨微:八部望诊与脏腑关系阐要》

文/守中斋主

观今人论气血,多执表象而失其本。气血者,实乃《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要义。今就岐黄之道,正本清源,分述八部望诊精微。

一、气血本源辨
《灵枢·决气》明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为阳主温煦,血属阴司濡养。二者相生互化,犹天地之交泰。今人所谓手脚冰凉、发枯眠差诸症,实气血失和之标,当究其本在五脏。

二、八部望诊精要
1. 目诊
白睛属肺,黄浊者非独肝虚,实为土不生金之候(脾肺两虚)
目下如卧蚕者,非单纯肾虚,乃《金匮要略》"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之变证

2. 耳诊
耳轮焦枯如尘垢者,此《伤寒论》"耳聋无闻"之少阳证变局
耳垂斜纹非仅主心气虚,实为任脉失养之兆,当参合人中沟深浅同辨

3. 发诊
发为血之余,然《诸病源候论》特言"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故当肝肾同调

4. 齿龈诊
龈肉萎缩而齿缝增者,非独胃阴不足,实为少阴肾精不藏之征

5. 爪甲诊
甲如枯鱼之鳞者,此《素问》"多食辛,筋急而爪枯"之传变

6. 舌诊
舌体胖大压齿者,非仅脾湿,更有命门火衰不能化气之机

7. 唇诊
唇白如蜡者,当辨亡血与虫积,《医宗金鉴》有"唇白虫食肛"之诫

8. 掌纹诊
掌心青络浮现者,此《四诊抉微》所谓"小儿疳积,大人劳瘵"之候

三、调养之道
1. 食养
五谷为养,当遵《千金要方》"春省酸增甘"之训,非一味温补

2. 导引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暗合肝脾升降之机

3. 药饵
四君子汤补气需佐陈皮,四物汤养血当参砂仁,此东垣"补而不滞"之法

结语
气血之辨,岂止八部?《医门法律》云:"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今列八部,不过示人以规矩。学者当参合脉证,勿执形以求神。若夫上工治未病,必明五脏生克,察四时消息,方得气血调和之真谛。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汇《内经》《伤寒》要旨,参酌历代名家医案,将表象观察提升至脏腑辨证层面,符合"见微知著"的中医诊断学特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