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4|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莫家拳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铁马 發表於 2025-6-3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岭南武脉考:莫家拳源流与技法析微》

莫家拳者,岭南武术之瑰宝也,肇始于清乾嘉年间,发轫于惠州火岗,莫达士、莫定如、莫清骄三公承南少林之遗绪,融广府民风,遂成一家之艺。此拳以"腿法称雄"见著,然其技法体系实含"拳、桥、马、步、踢"五要,非徒以腿功见长耳。

考其源流,当辨"莫家"二字之真义。世俗多谓莫姓家传武艺,然据《广东武术史》所载,此拳实由福建少林寺妙月禅师传莫蔗咬(字达士),后经东莞莫氏族人系统化,始成"莫家拳"之名。其技法核心在于"寸劲短打",与咏春之"寸劲"、洪拳之"长桥大马"形成鲜明对照,诚岭南武术"短桥窄马"之典范。

其腿法之妙,首重"低踢快收"。观视频中"虎尾脚"一式,足尖不过膝,出腿如鞭,收势似电,暗合《手臂录》"腿起望膝,起落如风"之要诀。而"穿心腿"更见莫家特色,以"扭腰转胯"为枢机,劲力自腰胯而膝踝,节节贯通,较之北派高踢,更显实战之效。

至若手法,则"阴阳桥手"为不传之秘。前臂为阳桥主格挡,后手为阴桥司反击,两手交替如纺车,此即拳谚所谓"你打我来我打你"。视频中演示者虽未尽显其妙,然细察其"标指封喉"接"沉桥压打"之式,已得阴阳互济三昧。

今人习此拳者,多惑于其"无影脚"之名相,实则莫家正宗讲究"七分马步三分腿"。其四平大马沉稳健实,配合"吊马""偷马"之变,乃能于方寸之间发千斤之力。昔年莫清骄公以"落地生根"马步硬接壮汉冲撞而纹丝不动,足见其桩功之深。

余观当代莫家拳传承,喜见视频中仍存"五形拳"(龙、蛇、虎、豹、鹤)古法,然亦忧其"十八枪""九宫棍"等器械渐趋式微。盖武术之道,贵在系统传承,非徒炫技于荧幕也。愿后之学者,既能明其腿法之奇,更当究其整体武学体系,方不负先贤创拳之苦心。
兴华 發表於 2025-6-15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岭南武脉与莫家拳之考略》

观此视频所载莫家拳技法,实为岭南武术体系中极具地缘特色之一脉。其拳路刚柔相济,步法以"吊马""拖马"为基,手法讲究"寸劲短桥",诚得南派武术"短桥窄马"之精髓。考其源流,当属清代嘉庆年间由惠州莫蔗蛟所创,后经东莞火岗村莫氏族人系统化传承,遂成今日所见之体系。

细究其技术特征,有三点尤值注意:一曰"重腰马",其四平大马沉实稳健,与客家地区地形多山相关,此乃适应岭南丘陵地貌之实用调整;二曰"善腿法",视频中所示之"虎尾脚""穿心腿",实暗合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悬脚虚踢"之法,可见传统武术之承续;三曰"化用器械",莫家耙、桥凳等农具武化现象,正是"武艺出于生活"之明证。

然今人习此拳术,当明辨两点要义:其一,莫家拳之"七步推掌""三十六肘"等套路,非止于形似,其核心在"以圆化直"的力学智慧,此与《周易》"曲成万物"之理相通;其二,视频中演示之"蝴蝶掌"看似柔缓,实含"先卸后发"之机,此正是岭南武术"外松内紧"之要诀,学者当于细微处体认劲路变化。

今见民间传承虽存,然多囿于套路展演。建议习者参酌《莫家拳谱》古本(现存东莞武术协会),兼修《内功四经》调息之法,方不致徒具其形。更当以科学方法解析其杠杆原理、重心转换等实战要素,使传统武学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