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8|回復: 1

[医药资讯] 卫生院大建中医馆,是造福百姓还是浪费资源?

[複製鏈接]
吴金华 發表於 2017-10-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掌上医讯

最近和一些卫生院的朋友们聚会闲聊时,谈到目前正在盛行的中医科、中医馆建设。朋友们说所在的卫生院都在做这件事情,而且都说卫生院花了不少钱。不仅将中医馆(或中医科室)在医院内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而且装修的古香古色。有的人说这件事非常好,有利于发扬国医传统,造福基层百姓;也有人说是有关部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不管是赞同声,还是批评声,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卫生院都要建设中医馆呢?

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是主因

国家这几年对中医药发展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规划和文件。2015年,国家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所有这些都说明,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了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了落实好相关工作,同时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日1日起正式施行。使得政府在行政推动中医药发展上有了法律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发文要求,全面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研究,全面推广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积极构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制定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激励政策,大力推进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这样在战略上有规划、法律上有保障、政府又大力支持,各地卫生院的中医馆建设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医院有利可图也是重要推手

政府行政上予以支持是一方面,而卫生院医院的逐利思想也是中医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推手。在新医改以来,卫生院由原来的自己挣钱吃饭,变成了吃皇粮的单位。而在卫生院的经营理念中,盈利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卫生院中医馆的建设可以带来可观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主要有几种:

一是有关部门对中医馆建设的奖励。不少省份有专门的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开展中医馆建设验收成功的卫生院会予以一定的资金(不少省份是10万一家)奖励;

二是对开展中医诊疗有一定的补贴。为了支持中医药发展。不少地区,尤其是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开展中医诊疗实施一定的财政补贴,每门诊诊疗和住院治疗都会有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当然,这个政策不见得各地都会有,主要与各地财政实力和中医药管理局参谋能力有关;

三是中草药的利润比较高。随着老百姓对健康的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对中医药越发受到国人欢迎,极大地带动了中草药的销售。

虽说卫生院已经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卫生院销售的药品全部零差率。但是零差率销售的西药和中成药,而中草药没有实施零差价销售。卫生院销售的中草药完全是市场价格,不受零差价制约。这样一来,卫生院通过销售中草药能够带来很大利润。这也是中医馆建设在原来有中医基础的卫生院很受欢迎的原因!

医院被动就付的也不在少数

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并不是人人都叫好!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那些有中医基础的卫生院来说是好事;对那些原本中医药薄弱甚至是一片空白的卫生院来说,中医馆建设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对这些中医基础差的卫生院来说,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个是中医药人员的缺乏。中医馆建设好了,起码要有中医师、中药师。原有人员有不足以支撑中医馆的正常运行,势必要考虑中医药人员的引进。

引进中医药人才要么是外聘中医药人才,要么是招收中医药毕业生。外聘中医药人才,赚的钱有可能比花的钱还要多,而且不一定找得到人;而卫生院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吸引力本来就不强,对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们也是如此。

即使招录进来,由于业务没有、收入不高、发展前景黯淡,人才流失也非常突出;其次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低下。由于卫生院原有中医基础差,在周边没有群众基础,看中医的人少。即使建成了中医馆短时间内病人也不会多,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有可能!这样一来,卫生院花了巨资建设的中医馆成了笼子的耳朵----摆设!

这样看来,卫生院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先发展,没条件的等条件成熟了再发展。一哄而上似的建设有可能存在浪费资源,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掌上医讯,作者/吴金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a2d8ca80aba8880170f07e03f73552c2.gif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6-13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基层中医馆建设之经权辩证》
(文/守拙斋主)

卫生院兴建中医馆之议,实乃传统医学现代化进程中"体用关系"的当代映照。考其本源,当以《周易》"时中"之道衡之——既不可固守成规而失发展之机,亦不可徒饰门墙而忘济世之本。

一、政令推行合于"王道"精神
《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国家近年颁布《中医药法》及系列规划,恰如古之"制民之产",通过制度保障中医药传承空间。然《盐铁论》有云:"议不在己者易称,从旁议者易是",基层执行时若仅追求"古香古色"之外形,不重"四诊八纲"之实学,则难免堕入"叶公好龙"之讥。昔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特书"明诚"二字于壁,今之中医馆建设,亦当以"明医道,诚济世"为要旨。

二、经济效益暗合"义利之辨"
《大学》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然《管子》亦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基层医疗机构在政策奖励与诊疗补贴驱动下推广中医,本质是"以利弘道"的智慧。但需警惕《货殖列传》所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之弊。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特别强调"调停事体,必使医者存济世之心",今之卫生院当以"义利双行"为准则,避免将中医馆异化为"竞奢斗巧"之所。

三、发展之道贵在"执两用中"
《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医馆建设宜把握三要:
1. 形神兼备:馆舍布置当效法苏州园林"巧于因借"之理,避免过度装修而致"买椟还珠"之失
2. 道术相济:建议建立"师带徒"考核制,如元代太医忽公泰《金兰循经》所载"每月朔望考校方脉"
3. 古今贯通:可借鉴宋代"惠民药局"制度,将中药代煎、艾灸理疗等便民服务纳入医保范畴

结语
《晏子春秋》有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医馆建设既非简单的资源浪费,亦非盲目的复古运动,而是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若能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完善细节,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落实服务,则此番建设终将成为"上医治国"的生动实践。学者当持"不以一眚掩大德"之胸襟,既肯定其发展传统医学之初心,亦当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推动其良性发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