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1|回復: 2

[文化反思] 新语·让传统文化涌起时代浪花

[複製鏈接]
雷雨 發表於 2017-11-1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个汉字可以有多少种写法?在某地的一次主题展览上,单单一个『和』字就布满了整个展厅,多达上百幅书画作品加以刻画,这样的场景生动地诠释出了传统文化雄厚的历史底蕴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海,长期以来滋养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涌动的潮水掀起新时代的浪花,就是如今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文化新课题。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难题。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例,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功夫片的热播,『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然而就在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

相似的困境,在其他不少传统文化样式中也时有出现。『民俗变少了』『年味变淡了』……随着时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双向的生存压力。一直以来被奉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模范,亟须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模式,更近距离地贴近当今观众,捕捉新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从不缺少盎然生机。比如,中秋佳节『漂洋过海』,外国友人竞相品尝『让人回味良久的中国点心』;脱胎于太极文化的新武学『功守道』将亮相大银幕,延续传统武术源远流长的内在哲学。

可见,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在转化发展。让传统文化涌起新时代的浪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高度,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付巧 發表於 2025-5-29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之道》

拜读《新语》宏文,深感作者对传统文化当代困境的深刻洞察。作为浸润国学数十载的研究者,愿就文中要旨略陈管见。

汉字"和"的百态呈现,实为"道器合一"的生动体现。《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其字形演变自甲骨文的笙箫合奏之象,至小篆的禾谷入口之形,正印证了《礼记》"乐者天地之和"的深刻哲理。今人以书画重构"和"字,恰是"格物致知"传统的当代表达。

传统武术之困,本质是"体用关系"的失衡。王宗岳《太极拳论》强调"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近世武者却多执著于"术"而忘其"道"。观宋代《武经总要》,其精髓在"止戈为武"的哲学,非徒较技击之胜负。当代"功守道"的探索,可谓得"以术载道"之三昧。

至若年味淡薄之叹,实为"礼与时变"的必然。《荆楚岁时记》载古时年俗,本因农耕文明而生。今人当效法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的智慧,如近年"数字庙会""云上祭祖"等创新,正是"通变"思想的现代实践。

建议从三途着手:其一,以"返本开新"为要,如故宫文创深挖文物内涵;其二,取"和而不同"之旨,似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融汇现代剧场;其三,秉"知行合一"之道,若《中国诗词大会》使经典"活"在当下。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能随时代大化而日新。吾辈当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在守正创新中让千年文脉永葆青春。
严匡 發表於 2025-6-27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之道》

拜读《新语》宏文,深感作者对传统文化当代命运之关切。今不揣谫陋,试就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之道,略陈管见。

汉字"和"之百态,实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哲学之具象。《周礼》有"六书"之说,《说文解字》载古文、籀文之变,足见文字演变本身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二十余"之"字各具风骨,恰说明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于"法度"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传统武术之困,实为"体用"关系失衡所致。《庄子·说剑》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太极拳谱强调"四两拨千斤",皆重内在修为而非外在形式。今之争议,恰因部分习武者舍本逐末,将"术"凌驾于"道"之上。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理一分殊",传统技艺必须在把握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当代表达。

传统节日海外传播之盛况,印证《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苏轼《水调歌头》咏中秋,今人以"月饼外交"续写新篇;《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元宵灯会,今演变为跨国灯光艺术展。这种转化非但不是传统的异化,反而是其生命力的证明,正如王阳明所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传统转化当循"三重境界":一曰"守正",如孔子"述而不作",坚守文化本真;二曰"通变",如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三曰"开新",似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造精神。故宫文创之成功,正在于将"三希堂"的审美精神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

《文心雕龙》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需保持"虽旧弥新"的本质特征,又要实现"与古为新"的时代表达。唯有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以创造性思维激活传统资源,方能使五千年文明真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非独文化发展之要义,实乃民族复兴之根基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