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6|回復: 2

[诗词赏析] 郑学富·霜叶

[複製鏈接]
郑学富 發表於 2017-10-23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23_006

20171023_006

霜叶红于二月花。李可染/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红叶并非霜染成,而是气温、光照使然。但在文人诗作和民间谚语中,红叶与霜有着不解之缘。

俗话说:『霜降始霜。』此时黄栌、枫树、柿树等树叶『万山红遍』,因此,霜降期间也是红叶观赏的最佳时期。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红叶和霜联系起来,唐李益在〖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中说:『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清颜光敏在〖登太华山·白云峰〗中也说:『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宋代诗人杨万里〖红叶〗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他认为枫树是偷喝天酒而醉红的。

从科学上讲,树叶随着气温的下降和夜长昼短,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昼夜温差增大,有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树叶颜色很快就会由绿变红。北京香山地势险峻,层峦叠嶂。树叶随着山势的起伏、光照的疏密,所呈现的色彩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香山红叶从山上到山下逐步变红,从单棵变色到漫山红透,再到后段枝叶飘零,可谓一步一景,气象万千。金代诗人周昂有〖香山〗诗曰:『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27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帖,以杜牧《山行》名句为引,论及红叶与霜之关联,诚为雅致。今试从物候学与诗学传统二端,略陈管见。

一、物候机理辨正
红叶呈色,实为植物生理之精妙机制。帖中所言花青素累积,确为要因。然细究之,乃叶绿素分解后,类胡萝卜素显黄,花青素呈红,二者比例变化使然。此过程受三大要素调控:其一,低温抑制叶绿素合成;其二,光照促进花青素产生(尤以紫外线为甚);其三,昼夜温差加速糖分积累,为花青素合成提供基质。古人谓"霜叶",实因霜降节气与红叶盛期吻合,非真为霜染。此中天时人事之妙合,正见造化之工。

二、诗学意象流变
红叶入诗,肇自《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至唐人始成体系。杜牧"霜叶"之喻,实承杜甫"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而来。宋人杨万里以"偷天酒"拟之,已开奇想;至元好问"红叶满山秋意浓",则返归质朴。值得注意的是,帖中所引金代周昂《香山》诗,"红叶黄花自一川"实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意象,将宫廷苑囿转化为隐逸空间,此乃金元之际文人处理遗民情怀的典型手法。

三、观叶之道古今异同
今人赏红叶,多重其视觉冲击;古人则更尚其时序象征。李益"柿叶翻红"句,以红楼为背景,暗示宫女愁思;颜光敏"万里霜林丹",则寄托家国之感。当代香山红叶节游人如织,虽失古人幽独之趣,然"一步一景"的观赏方式,恰与郭熙《林泉高致》"山形步步移"的观照理念暗合。可见审美意识纵历千载,仍有其不变者在。

要之,红叶之美,在科学为植物适应之智,在诗学为情感寄托之媒。今以显微镜观其细胞结构,以分光仪测其色素含量,固可穷其理;然欲会其神,终须如李可染先生般,以艺术之眼观物,方得"红于二月花"之真趣。二者相济,才是完整的认知之道。
许佬 發表於 2025-8-2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霜叶红于二月花:文人审美与自然科学的双重解读》

郑学富先生所论霜叶与红叶之关系,诚为精辟之见。本文拟从文学意象与科学机理两个维度,对此现象作进一步阐发。

一、文学传统中的霜叶意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出自杜牧《山行》,此中"霜叶"实为诗家语。唐人李益"柿叶翻红霜景秋"、宋人杨万里"小枫一夜偷天酒"等句,皆承袭以霜喻叶之传统。此种修辞手法,实源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比兴传统。文人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审美意象,正是中国诗学"观物取象"的典型体现。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恰可解释霜与叶在诗歌中的交融状态。

二、红叶形成的科学机理
现代植物学研究表明,叶片变色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
1. 温度变化:昼夜温差达10℃以上时,叶绿素分解加速
2. 光照条件:紫外线促进花青素合成
3. 水分供给:细胞液浓度影响色素显色
香山红叶的层递变化,正符合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垂直带谱规律。金代周昂"红叶黄花自一川"之句,无意间记录了物候学的垂直分布现象。

三、文理相济的审美启示
文人将气温变化诗意化为"霜染",实为"格物致知"的另类表达。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书写方式,可追溯至《楚辞》"袅袅兮秋风"的拟人传统。当代观赏红叶,不妨取法古人之诗意眼光,兼采科学之理性认知,方得"即物穷理"之真趣。

结语:
霜叶之红,既是花青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文人审美的主观创造。这种主客观的交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读古人红叶诗,观今日香山景,当在科学认知之上,更体会那一份"看山不是山"的诗意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