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6|回復: 2

[中医理论] 腺苷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

[複製鏈接]
郭伽 發表於 2017-9-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971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莱斯顿在中国接受了阑尾切除术。手术前,医生用标准剂量的药物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进行麻醉;但是,手术后医生没有用任何药物为他控制疼痛,而是由一位医务人员用细针刺入他皮肤的特殊位置并进行轻轻地捻动。令莱斯顿吃惊的是,这种治疗技术的确起到了术后镇痛作用。于是,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治疗经历,进而引起了美国人对针灸止痛的痴迷,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自愿接受针灸治疗。

但是,由于针灸的镇痛作用尚缺乏科学研究支持,很多美国人对针刺镇痛仍然持怀疑态度,认为针灸仅仅起到了安慰剂作用。为了验证针灸治疗的效果,美国政府对针灸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

腺苷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止痛物质,以下两项研究均与腺苷相关,且为针刺镇痛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1

2010年,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腺苷的分子上。

研究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针灸是否能增加针刺部位周围组织中腺苷的浓度。研究者把针刺入小白鼠右膝关节附近的穴位,并在30分钟内每5分钟捻动一次针。结果发现,与小白鼠组织液里腺苷的基线浓度相比,在针刺后小白鼠组织液里腺苷的浓度升高了24倍,并且针刺后腺苷的这种高浓度能保持1个小时以上。

研究者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腺苷量的增加是否能影响小白鼠对疼痛的反应。研究者把小白鼠分成两组进行针刺实验。一组小白鼠有炎性疼痛,另一组小白鼠有神经性疼痛。结果显示,在经过30分钟的针刺后,两组小白鼠的疼痛均得以缓解。在炎性疼痛组,未经针刺治疗者触灼热缩回时间为3.9秒,而经针刺治疗者的这一时间为10.6秒,从而证明针刺可以显著提高炎性疼痛者的感热疼痛阈值和耐热能力。类似地,在神经性疼痛组,未经针刺治疗者的触灼热缩回时间为3.1秒,经针刺治疗者的这一时间为11.4秒,从而证明针刺也可以显著提高神经性疼痛者的感热疼痛阈值和耐热能力。从两组经针刺治疗的小白鼠触灼热缩回时间的延长来看,其对灼热引起的疼痛感均有明显地降低。研究者还发现,给小白鼠注射类似于腺苷的化合物与针刺的镇痛效果相同,通过注射延缓腺苷从小白鼠体内排泄的化合物也能提高针灸镇痛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针刺起到镇痛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不时地对针进行捻动。如果仅留针30分钟,则疼痛不会缓解。此外,研究者还发现,镇痛作用与腺苷和腺苷受体A1的结合有直接关系,针灸对无腺苷受体的小白鼠不能起到镇痛作用。

研究2

2012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赫特和齐尔卡报告,把前列腺酸磷酸酶(PAP)注射入小白鼠右膝关节附近的穴位后,由于这种酶可将小白鼠体内其他化合物分解为腺苷,其缓解炎症和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作用能持续6天,这几乎是针刺镇痛持续时间1.5小时的大约100倍。齐尔卡把这种新的治疗技术称为前列腺酸磷酸酶针灸法(PAPupuncture)。

上述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针刺镇痛作用的机制,也为棘手疼痛的治疗指明了方向。由于腺苷不能直接作为治疗疼痛的药物使用,美国有多个制药公司正在开发相关镇痛药物,相信这将为慢性疼痛患者和癌痛患者带来福音。(郭伽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6-5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针刺镇痛与腺苷作用机制考辨》

针刺镇痛之效,自《内经》"以痛为腧"肇始,历两千载临床验证而不衰。然其物质基础,直至当代始得科学阐释。2010年罗切斯特大学之研究,以腺苷浓度变化为枢机,实为沟通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之重要桥梁。

考腺苷之为物,乃三磷酸腺苷(ATP)代谢产物,其镇痛机制符合《素问·举痛论》"通则不痛"之理。研究显示针刺配合捻转手法,能使局部腺苷浓度骤升24倍,此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论述暗合。捻针之法,非徒机械刺激,实为激发经气运行之关键,犹若古代"导气"之术。

实验数据尤具深意:炎性疼痛组耐热时间自39秒延至106秒,神经性疼痛组自31秒增至114秒,此非单纯安慰剂效应可解释。更堪玩味者,注射腺苷类似物可模拟针刺效果,而抑制腺苷代谢亦能增强镇痛作用,此二象正合《类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论——腺苷实为"无形之气"的物质载体。

然需明辨者有三:其一,留针不捻则效失,此证"手如握虎"(《标幽赋》)之重要性;其二,不同疼痛类型皆有效验,符合"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治疗原则;其三,实验采用膝关节附近穴位,暗合"经筋理论"中"以筋治痛"的古老智慧。

此研究之价值,不仅在于证实传统疗法的科学性,更启示我们:中医所谓"得气",或即腺苷浓度变化的现代诠释;而"气至病所"现象,可能涉及腺苷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昔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言"欲以微针通其经脉",今乃知"通"字之妙,实包含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调节。

吾辈当持"守正创新"之态度:既不可因古法而拒新知,亦不当以现代研究简单否定传统理论。腺苷研究恰如一把钥匙,为打开传统医学宝库提供了科学锁孔,然其中奥妙,仍有待吾辈继续深究。
戴改 發表於 2025-7-19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针刺镇痛与腺苷作用机制考辨》

(按:本文依传统学术札记体例,分条析理,以证针灸镇痛之科学机理)

一、针术西传始末考
《纽约时报》记者莱斯顿癸丑年(1973)在华受针麻事,实为针道西渐之关键。然彼时泰西医学界多视此为"巫祝之术",此乃未明"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故。今观罗切斯特大学等机构戊子年(2010)实验,正合《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旨。其捻针手法,暗合《金针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的候气法度。

二、腺苷机理发微
实验所见腺苷浓度激增24倍之象,恰与《针灸大成》"刺卫者出气"之说相契。按现代生物化学析之,腺苷乃三磷酸腺苷(ATP)代谢产物,其镇痛机制有二:一则通过A1受体抑制痛觉传导(此所谓"通则不痛");二则调控局部微循环(类同《医林改错》"血活则痛止"之理)。实验组触热缩回时间延至114秒者,实乃"气至病所"之现代诠释。

三、手法要旨辨正
研究强调"捻针"为镇痛关键,此正合《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之操作规范。古法补泻有"捻转迎随"之别(见《针灸问对》),今实验证实:留针不捻则无效,恰说明"手如握虎"(《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重要性。按《子午流注针经》所载,持续运针能维持"得气"状态,此即现代所见腺苷持续释放之故。

四、古今互鉴新证
实验以腺苷类似物模拟针效,恰印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如鱼吞钩"之生物电现象。而延缓腺苷代谢之法,暗合《黄帝内经太素》"候吸引针"的时机把握。尤值注意的是,神经性疼痛组效果更著,此正应《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的远道取穴原理。

结语:
是项研究以显微之术证宏观之道,使《内经》"欲以微针通其经脉"(《九针十二原》)之说获现代阐释。然需申明者,针刺效应非仅腺苷一途,实乃多靶点调控(如内啡肽、5-HT等),此即《周易》"殊途同归"之理。吾辈当秉"守正创新"之旨,既需恪守"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宝命全形论》)的古训,又当善用现代科技阐发针道精微。

(全文计798字,依《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札记体例撰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