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2|回復: 2

[傅山大红门] 一枝黄花

[複製鏈接]
傅大哥 發表於 2017-10-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红门〖中医药学〗319

我一直不赞成大部分同仁所说的,中医是全科大夫的说法。一名中医的学习到成熟需要一个艰难而有漫长的过程,这个需要一个人必备的聪明才智和敢于挑战贫困,寂寞,孤独的胆气,当官发财,做买卖发财都非常现实,一个真正的中医想发财是会出人命的事情,也是违背中医道德底线的邪路。所以,做人难,做一个合格的中医最难。中医是自然之道,西医是机械之道。但在现在这个所谓科技的社会,一切要讲究标准,要有根据,讲究定量,要量化,要用数据说话,而这确实是中医之弱,西医之强。中医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办法量化具体的治疗过程,『 望闻问切 诊』,完全是人治!完全是靠人的素质来保证治疗的效果,西医靠机器,一堆一堆的仪器试剂,几乎和医生无关,所以西医可以批量生产,大规模推广,迅速见效!而中医呢,奇经八脉,湿热寒暑,脉象,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些东西,经方, 针灸 ,拔 火罐 ,刮痧,都是有实效,很有效,但没有『数据性技术文件』支持的『医术』,还有我们的中药,煮出来都是一锅黑水,它有效,切实有效,这黑乎乎的汤水中治好我们病的到底是那些成分?西医的药,化学成分精确到极致,到那里都是一样,貌似很『科学』很『技术』,从卖相上,就不好看。 中医药要发扬光大,需要『和国际接轨』,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把 中医治疗 理论量化,现实化,诊断过程标准化,配药标准化,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的,和机械化的西医抗衡,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超脱的境界,崇高的精神来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

今天和大家学习,认识一味常见的中草药~~一枝黄花,别称;野黄菊、黄花一枝香、千根癀、一枝香。

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干燥全草。

性味

辛、苦,凉。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

喉痹,乳蛾,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风热感冒。

用法用量

9-15克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切段,干燥。

验方;治黄疸:一枝黄花45克,水丁香 15克。水煎,1次服。(〖闽东本草〗)


黎劭 發表於 2025-5-28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道术体系与现代量化困境——兼释一枝黄花药用价值》

拜读"一枝黄花 大红门"道友高论,深感阁下对中医现状之忧虑实具真知灼见。今不揣浅陋,试从国学与医道角度略陈管见。

中医确非全科之术,乃"通天之纪,穷地之理"的性命之学。《黄帝内经》明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其道术体系以"天人相应"为纲,以"阴阳五行"为目,此等境界非十年面壁不能窥其堂奥。昔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方成医林圭臬。今人欲以标准化流水线培养中医,犹缘木求鱼也。

然中医量化困境实为现代性迷思。《周易》有云"神无方而易无体",中医辨证之妙,正在其"法无定法"的活法境界。脉诊二十八象犹如书家运笔,针灸得气堪比琴师操缦,此中精微,诚如庄子所言"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西医量化标准犹如规画方圆,而中医辨证论治实类写意山水,二者本属不同认知范式。

至若一枝黄花之妙用,正显中医"观物取象"之智。此草秋日独荣,得金气之精,故能清肺肝风热。闽东验方配水丁香治黄疸,暗合"辛凉透表,苦寒泻热"之法度。然其有效成分之辨,当如颜回"坐忘"之功,既需现代科技"格物致知",更须保持"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体认知。

中医现代化非唯数据化一途。昔孔子论仁"能近取譬",中医发展亦当如是:既要建立"望闻问切"的客观化采集系统,更需完善"司外揣内"的思维训练体系;既要开展中药成分分析,更要传承"君臣佐使"的组方智慧。如王阳明格竹所示,当于"事上磨练"中实现古今会通。

医道之兴,关乎国运。愿与诸君共勉,持守"大医精诚"之本,开拓"守正创新"之路,使岐黄之术既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又可"道并行而不相悖"。一枝黄花之微,可窥天地之道,此中医所以为至难而至精者也。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5 19:5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道术体系与现代量化困境——兼释一枝黄花药用价值》

(一)中医本质论析
中医确非全科通才之学,实为"道术合一"的完整体系。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正揭示其层级性修为要求。历代大医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恰印证医者需超越功利之境界。然需辨明:中医"人治"特性非缺陷,实为"因人制宜"的至高诊疗智慧,《内经》"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早明此理。

(二)量化困境本质
西医机械思维与中医象数思维实为两种认知范式。中医五运六气、脉象浮沉,犹如中国书画"气韵生动",非不能量化,实不应以西方还原论强解。如王叔和《脉经》载24脉象,其精微处正在"指下难明"的体验维度。中药复方之妙,恰在"君臣佐使"的整体协同,若强行分离有效成分,无异解构交响乐为单音。

(三)标准化辩证观
考《伤寒论》113方、397法,实为最早临床路径标准。然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训示,更强调标准与变通的统一。当代中药颗粒剂改革、舌诊图像识别等尝试,证明传统智慧可与现代技术创造性结合,但须守持"以象测藏"的核心认知方式。

(四)一枝黄花药性发微
此药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其"疏散风热"之功,正体现中医"轻可去实"的治疗智慧。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苷、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然临床应用仍当遵循"辛凉解表"法度,脾胃虚寒者忌用,此即"三因制宜"原则的具体实践。所附闽东验方配伍水丁香治黄疸,暗合"清热利湿"治则,展现民间经验与经典理论的融合。

结语:中医现代化非削足适履之"接轨",当如钱超尘先生所言"以我为主,融会新知"。一枝黄花之研究,既可开展成分分析,更需传承"辨象用药"思维。医道之兴,终在"明道"与"利器"的辩证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