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1|回復: 0

[文化觀點] 光明论坛·温故·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複製鏈接]
樊良树 發表於 2017-9-12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两千多年前,管子就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有的城市规划专家说,要本着同土地谈恋爱的立场来做好规划。这都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出自〖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大意是说,凡是营建都城,不依山便傍水,高低须适宜,高不能至于缺水,低不能至于排水困难,要充分依托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城池不必方正规整,道路不必整齐笔直。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民众提供安身立命场所的城市,能以深远持久的方式改变自然面貌,塑造社会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方水土建设的集大成之作,城址选择及市政建设举足轻重,有章可循。〖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形制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城市『规矩』的典范。它包括四组相互联系的要素:城垣方正;中轴对称;道路笔直;王宫及重要建筑位居核心地带且坐北朝南,其他建筑各就各位,分布四周左右。『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主从有序、高低有别的城市格局,给人以宏伟端庄之气势,且在润物无声中烘托城市的威严。

然而,『地不辟则城不固』。城市建设力行『规矩』,有一基本条件,须以广阔平地作为承载。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俯视中原,沃野千里。紫禁城雄踞中心,以紫禁城中轴线向南、向北延伸,这条被梁思成称为『全世界最大,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激荡起北京特有的帝都气象。坐落『天府之国』腹心的四川成都,市政建设和北京有异曲同工之妙。学者刘大杰说,『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像北京、成都这样城垣规整的平原城市在中国并不多见。中国为文明大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理形态、气候类型、人文风俗、经济结构丰富多彩,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北京、成都那样得天独厚的『平原基座』,不是每座城市都要成为包罗万象、衢路平正的大城。

河湖密布的江南水乡,崇山峻岭的云贵高原,碧波万顷的东南沿海,城市建设难以中规中矩,只能结合当地环境随形就势,努力彰显特色风貌,而非千篇一律,机械追求整齐划一。因地、因时、因势、因材而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破坏,使城市成为『盛民』之处。秉此理念,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代中国城市,植根于多姿多彩的地方环境,一邦有一邦之仰止,一邑有一邑之观瞻,显现多元共生的气象万千。

云南丽江古城,西北耸立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北依象山、金虹山,西邻狮子山,三山环抱围合,水系蜿蜒复杂。在处理城市与水的关系上,纳西族人顺应自然地理之势,『适形而止』,创造变化丰富的临水模式,有的引水入院,有的跨河筑桥,有的沿河立房,有的屋后水巷。城市、自然,相得益彰,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誉为『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大挖大填,大拆大建,简单的『钢筋水泥化』加重城市运行成本,带来诸多新型环境风险,如雾霾、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必须以人为本,处理好『山、水、林、田、湖、城』的关系,『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优化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作者:樊良树,系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余出 發表於 2025-7-23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城市规划中"天材地利"与"规矩准绳"的辩证关系》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之论,实为中华营城智慧之精髓。此语出自《管子·乘马》篇,与《周礼·考工记》所载营国制度形成鲜明对照,二者看似相悖,实则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完整思想体系。

考诸典籍,《考工记》所载"方九里,旁三门"的规整格局,实为礼制秩序的空间投射。郑玄注云:"匠人营国,谓规画其城郭宫室涂巷之制。"这种以中轴对称、经纬分明为特征的城市形制,体现了"王者居中"的政治伦理。然需明辨,此种理想范式多施行于平原都城,如汉长安、唐长安,其规整布局实为"天人合一"理念的人文化表达。

管子之论则揭示了另一重智慧。《乘马》篇强调"高毋近旱,下毋近水"的选址原则,与《管子·度地》篇"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相呼应。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南方山水城市中体现尤著。如重庆"城郭山为基,江流作带围"的形态,绍兴"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格局,皆是顺应地形的典范。宋代《营造法式》更明确提出"随宜制度"的营造理念,可谓对管子思想的承续。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城市形制实为"礼"与"宜"的辩证统一。考古发现显示,即便是规整如北魏洛阳城,其内部坊市布局仍随洛水走势而变;明清北京城虽中轴严整,但城内水系网络完全顺应自然水文。这种"规矩之中见自然"的智慧,正是中华营城艺术的精髓所在。

当代城市规划当鉴古知今。习总书记援引管子之论,实为提醒我们:城市当为"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的有机体。观苏州工业园区保留金鸡湖自然形态,杭州钱江新城顺应河道走向,皆是古智今用的范例。反观某些"削山填壑"之举,不仅违背生态规律,更失却了"山水城市"的文化意蕴。

要之,理想的城市规划当如《周易》所言"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既需《考工记》的秩序精神,更需《管子》的自然智慧。唯有在"规矩"与"自然"间求得中道,方能使城市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文明容器,真正传承"天人合一"的中华营城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