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3|回復: 2

[思維啟發] 传统文化的新『打开方式』

[複製鏈接]
光明日报 發表於 2017-9-10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06_004

20170906_004

『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在武汉大学展出。此次展出利用高保真数字技术,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70906_005

20170906_005

舞蹈剧〖肥唐瘦宋〗在北京演出。该剧以舞蹈语言为媒介,展示了中国传统古典美学观及诗词中的唐宋文化。李伟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70906_006

20170906_006

校园古典诗词吟唱剧〖思美人〗剧照。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一批90后艺术生近日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在Bilibili视频弹幕网站火了。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而且没有堆砌之感,旋律亲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该视频就收获1300多条弹幕,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然而,这首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助益中学生背诵古诗词,它也为传统文化开启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壹 古风 将现代与古典统一起来

古风本来是一种诗体,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作为网络文化的古风,则代表了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崛起的新的文化。古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形成带有中国古典风味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

音乐视频〖琵琶行〗是古风音乐作品,其创作者『墨明棋妙』则是知名的古风音乐社团。在网络上,活跃着很多类似的古风音乐社团,它们致力于融合古典与现代诗词的文字精华,创作富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韵味的音乐作品。

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cosplay(角色扮演)中,古风也是题材之一。恰逢毕业季,一些毕业生选择古风服饰拍摄毕业照,留下不一样的校园回忆。实际上,cosplay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化产业细分市场,在青少年中是一种声势颇大的亚文化。『cosplay文化与摇滚乐、朋克、粉丝文化一样,都是青少年群体表现自我的渠道。』苏州大学教授马中红认为,在尊重青少年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引导,通过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形式,更好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贰 吟唱诗社 人与文化的水乳交融

由南山诗社表演的大型校园古典诗词吟唱剧〖思美人〗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亮相。〖思美人〗是在线下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新探索。

成立十年的南山诗社,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吟唱。南山诗社指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介绍,用吟唱剧的方式来展现古典诗词魅力,是在传统吟唱表演方式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早在两年前,南山诗社就推出了国内首部古典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

这种以吟唱为核心,集民族器乐、东方古典舞、历史事实等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受到青年人的喜欢。

『在南山诗社成立之初,传统文化还没有现在这么热。南山诗社就是一批热爱古典诗词的青年学生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得力平台。』康震说。很多诗社的学生,毕业后到学校和其他文化单位,也把诗社的吟唱传统带了过去,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与时俱进的方式,更要靠人与文化的水乳交融。』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士林认为,南山诗社这样的文化传承机制很好,『每个人在创造、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文化要素已融入传承者的深层潜意识中。』

叁 新媒体纪录片 让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互联网特质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最近在网络热播,片中的蜀锦传承人贺斌也因此成了『网红』。他讲述的蜀锦故事、展示的蜀锦绝活,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话题。

在网络等媒介传播日益发达的当下,用纪录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影视从业者的自觉选择。讲述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诉说中草药文化的〖本草中国〗,展现少林武术魅力的〖功夫少林〗,聚焦汉文化与当下生活关系的〖我从汉朝来〗,反映文物修复师故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从各个角度生动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在拍摄制作中自觉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是这些纪录片的显著特点。〖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拍摄团队深谙这一特点,片中通过许多小故事来表达团队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对精神领域的需求没有减少,仍然渴望了解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洁说。刘洁认为,新媒体纪录片并非单纯将互联网当作播出的平台,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使其具备互联网特质,时间短、节奏快、线条清晰、浅显易懂,内容更具交互性,符合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习惯。

肆 自媒体 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文传榜·2016』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系列征集发布大会日前在天津召开,大会揭晓了2016年度网络『十大国学微视频』『十大国学音乐』『十大国学文字作品』『十大国学公号』『十大国学网站/频道』『十大创新团队』六项榜单以及优秀组织奖。

入选『十大国学公号』的『章黄国学』,是由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师生创办的,公号通过幽默故事和趣味漫画、动画,让读者进入古代生活场景。『章黄国学』主编孟琢说:『把传统文化知识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深入人心。』

将传统文化知识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出来,是『章黄国学』文章的一大特色。近期公号发表的一篇文章,将〖牡丹亭〗与动画电影〖你的名字〗相比较,认为二者在深层结构上有一致性。将传统文学经典与当下流行文化放在一起,归纳其中的文化人类学的普遍命题,对读者很有吸引力。

与『章黄国学』一样,很多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号,坚持用新形式讲述传统文化的魅力,都取得了可喜的传播效果。

古风音乐、新媒体纪录片、吟唱诗社、传统文化自媒体……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的不断演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有影响力传播力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6-21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古典之韵,今世之形: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敦煌壁画经数字技术焕发新生,《肥唐瘦宋》以舞蹈演绎唐宋美学,《琵琶行》被谱成流行歌曲走红网络——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古模仿,而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对古典的亵渎,恰恰相反,它是对传统文化最深沉的敬意与最富生命力的延续。

古风文化的兴起,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诠释。"墨明棋妙"音乐社团将《琵琶行》谱写成现代歌曲,不是对白居易原作的简化,而是通过旋律与节奏的再造,让千年诗心在当代听众的耳畔重新跳动。这种创作遵循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艺术法则,在保持诗歌意境完整的前提下,赋予了它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古风cosplay同样如此,当毕业生身着汉服拍摄毕业照时,他们不是在扮演古人,而是在表达自身与传统的一种情感联结。

吟唱诗社的实践则展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中"体知"的重要性。在《思美人》等吟唱剧中,表演者不是机械地背诵诗句,而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肢体的舒展收放,将自身完全浸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这种传承方式暗合古代"诗乐舞一体"的艺术传统,使传承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中达成与传统的水乳交融。正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是全身心的投入。

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活力。敦煌壁画的高保真数字化展示,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走进高校,实现了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变。这种技术应用不是对传统艺术本真的背离,而是通过精确复制与创新展示,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其精髓。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字时代,技术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播最有力的"器"。

当代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于把握传统精神而非拘泥于形式。《肥唐瘦宋》以现代舞蹈语言诠释古典诗词意境,正是把握了唐宋美学中"神韵"这一核心要素。古人论画讲求"气韵生动",论诗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远比表面的形似更为重要。当代创作者若能参透传统的这种精神内核,便能在各种现代形式中自由表达而不失其本真。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创造性旅程。从《诗经》的"赋比兴"到唐诗的格律创新,从宋词的词牌新填到元曲的俗雅融合,中国文化历来具有自我更新的强大能力。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将传统供奉在神龛中顶礼膜拜,而是以开放的胸襟和创造的勇气,让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而非仅作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当年轻人在B站弹幕中讨论《琵琶行》时,当高校学子在敦煌壁画前流连忘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形态,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1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传统之新命:论当代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

敦煌壁画以数字技术重现光华,古诗词经流行旋律焕发新声,《肥唐瘦宋》以肢体语言诠释古典美学——此三者,皆可谓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命"。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今人于传统,非徒"温故"而已,更在"知新"之创造。此中深意,值得吾人三思。

古风文化之兴,实为传统审美与现代技术之完美媾和。墨明棋妙社团改编《琵琶行》,使白乐天六百言长诗,化作五分钟流行乐章,非但不损原诗神韵,反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之境,借由现代旋律更易入当代青年之心。此非"以今变古",实乃"以古化今"。恰如王静安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传统之生命力,正在其能随时代而变,历久弥新。古风cosplay之流行,亦同此理——汉服非戏服,乃文化自信之外显,青年人以身体承载传统,此乃最生动之文化传承。

数字技术于文化传承之功,尤不可没。敦煌壁画巡展以高保真数字技术再现佛国世界,使千里之外学子得窥千年艺术神韵。此技术之用,非徒保存而已,更使"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成为可能。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之技术,正为道器相融之典范。数字敦煌既存壁画之"形",复传艺术之"神",使不可移动之文化遗产,化为可传播之文化基因。

吟唱诗社与舞蹈剧场之实践,则展现"体知"传统之重要。《思美人》以声传情,《肥唐瘦宋》以身载道,皆突破文字局限,使传统文化成为可感可触之身体记忆。此暗合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教,强调文化传承需调动全副身心。古人读书有"吟咏"之法,今人效之,非为复古,实因体认到:唯有当文化融入血脉,方得真正传承。

然创新传承,须守其本。陈寅恪先生倡"了解之同情",吾辈于传统,既不可泥古不化,亦不可妄加穿凿。观今之佳作,无论数字敦煌抑或古风音乐,其成功皆在于把握传统精髓而后创新形式。若失却"诗言志,歌永言"之本,纵旋律再美,终成无根之木;若不解"吴带当风"之神,纵像素再高,难传艺术之魂。

传统如长江大河,非一潭死水。今日种种"新打开方式",实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要转型。梁启超先生曾言:"惟进取也故日新",传统文化之生命力,正系于其能与每个时代对话之能力。吾辈幸逢数字时代,更当以创造之力,使五千年文明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滋养当代,流向未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