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5|回復: 0

[武術資訊] 传统武术漫谈【三】

[複製鏈接]
武术万里行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8d1d0ce96c4dd567c2717f4eeef4f3f.jpg

下面具体讨论,不断递进的各层次的相对正确的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人在平常时生活的状态,正常人都一样都意识清晰、气息平和、神态安定,对外形要求不高。都比较随便。 第二种状态是人在障碍中运动的状态,一般人都意识紧张、气息急促、神态迷乱外形略有要求,应对障碍小心翼翼。 第三种状态是人在障碍中的平常状态,一般人没有。有一定功夫的人可以,外形很有要求,举手投足恰到好处。 第四种状态是人在生活中的自由状态,这样的人肯定是高人!外形要求较高,一举一动自然而然。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从平常时的生活状态到生活中的自由状态,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又回到简单的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意识清晰、气息平和、神态安定的内象状态是本来就有的,只是被影响后从改变到不变而已。 而不变则来源于外形给予的底气。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外形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方便承受障碍产生的影响。于是我们必须了解,武术在初级阶段对外形的要求。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必须把这些当回事,没有任何的虚幻应该实实在在去做。 外形要求,头要正、肩要平、肘要垂、腕要坐、掌要空、臀要溜、腹要收、裆要裹、踝要折、指(趾)要展,出中正。 内象表现,顶要悬、背要圆、腰要活、气要沉、意要守、尖要对、形要合、神要敛、心要空、劲要变。出稳定。

手、脚,肘、膝,肩、胯,三尖相照形成外三合, 手、脚、眼,心意相合(生神)、气力相合(生意)、筋骨相合(生力),三尖齐到形成内三合。 梢、中、根,三节明,身、手、脚,五弓现,肩、肘、手、胯、膝、脚、头、腰、尾,九扣藏。认认真真如此练习外形结构将趋于合理。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达到外三合、内三合。其实只有这样,才能上下相随,协调完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内三合自不合到合。后才是外三合、内三合。 肩、肘、腕、手,胯、膝、踝、脚,各有公转、自转之理,在开始习练拳架时肯定有一段迎合规矩的过程,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手脚活动是不需要象练拳一样中规中矩的。 待熟练拳架之后,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的原理习到纯熟,在生活中便出现自然而合规矩的状态。当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时人体是处于最佳的骨架叠放状态,可产生最大的结构力。 产生最大的结构力,是结构合理的前提,是骨头硬的保证。然而要骨头真正硬起来,还必须懂得它的根本所在。人的身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筋骨皮肉血各有所主,眼耳鼻舌口以及五脏六腑各有所系。 后面有必要认真讨论,我们人的身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眼耳鼻舌口相互之间的密切关联。

金尤 發表於 2025-8-2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武术修为四境与形神相合之道》

拜读阁下论述武术四境之文,深得传统武学三昧。余不揣浅陋,试以《周易》"简易-变易-不易"三义为纲,辅以《黄帝内经》形神理论,为君申说其中精微。

一、四重境界的易理阐释
首境"平常生活态"乃"地天泰"卦之象,阴阳未分而自然和谐;次境"障碍运动态"恰似"水火未济",神形相争而气息浮动;至"障碍平常态"已臻"雷风恒"卦,动中守静而形神相保;终境"生活自由态"则是"乾为天"卦,随心所欲不逾矩。此四境演进,暗合老子"复归于婴儿"之旨,非谓退回蒙昧,实乃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辩证升华。

二、形神相济的医武互证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君所言外形要求,实为"调形以安神"的筑基功夫。头正肩平诸要,非独武术所求,实乃《内经》"骨正筋柔"养生之道的武学转化。余尝考少林《易筋经》与武当《太极拳论》,其论身形之要,皆不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八字真言,与君所述"三尖相照""五弓俱备"之说殊途同归。

三、三合原理的力学精义
君论外三合与内三合,深得传统武术结构力学之妙。考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有云:"六合相照,其劲自妙。"所谓肩胯相合,实为骨盆与肩胛带的空间对位;肘膝相合,暗合运动链的力学传导;手脚相合,则是末端效应的精确控制。现代运动生物力学证实,当人体关节处于15-30度预备角度时,能产生最大爆发力,此恰与传统"九扣藏"要诀相印证。

四、修为次第的实践智慧
君言"先外合后内合"的习练次第,正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现代诠释。余观当代习武者之弊,多在贪求内劲而荒疏外形,恰如筑台于沙,终难稳固。昔年孙禄堂先生教拳,必先苛求弟子站桩三年,正是深谙"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的武学真谛。

结语:
传统武术之妙,正在于将养生之道的"形神相守"与技击之法的"结构优化"熔于一炉。君之论述,既得古法真传,又合现代科学,若能辅以《周易参同契》"形神互化"之说,则更见体系之完备。所谓"拳道合一",非虚言也。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8-2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武术修为四境与体用之道》

拜读贵帖所述武术四境之论,诚为精辟。然窃以为可更溯其源流,明其体用,方不负先贤立拳之本意。今不揣浅陋,试申其义。

一、四境源流考
所述"生活常态-障碍运动-障碍常态-生活自由"四境,实与《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困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圣学次第暗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正是此理。宋代理学家程颢言"定性"功夫,所谓"动亦定,静亦定",恰可诠释第四境之自由状态。

二、形神体用辨
外形要求九要之规,实本于《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说。肩胯三合之理,在《纪效新书》中已有"六合"之论。然须知形者为器,神者为道。张景岳《类经》言:"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故外形调整非仅为承力,实乃"以形引气"之枢机。李亦畲《五字诀》特重"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正是由形入神之要诀。

三、三合进阶说
外三合为形合,内三合为气合。而真传拳法尚有"神合"一境,即《苌氏武技书》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上更添"神与形合"。习拳者当知:
1. 初学阶段:以规矩成方圆,求"形似"
2. 进阶阶段:以开合养气机,达"气顺"
3. 上乘阶段:以虚静悟本性,至"神全"

四、结构力学析
所述"骨架叠放状态",实合于传统"六面整体浑圆力"之说。考少林拳经"十要诀"与形意拳"二十四法",皆强调"五弓之力"非直线而为螺旋。近代王芗斋先生创"浑圆桩",正是通过间架调整达到"力由脊发"之效。然须知结构力之极致,在《太极拳谱》谓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知觉运动。

结语:
习武之道,终归是"返本还元"的修为。外形之正为筑基,内气之和为进阶,神意之明为究竟。学者当遵"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三阶段循序渐进。诚如孙禄堂先生所言:"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愿与诸君共勉,以武入道,以术明理。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武学典籍立论,力求言必有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