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8|回復: 1

[训诂学] 一字一源流·口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17 0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9c3bc2faeda2da7eec22c8e04788d1b.jpg

许慎〖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王筠〖文字蒙求〗:口,象上下唇之形。
口字构形较为固定,乃象形字,表示口的样子,人嘴张开之形。〖说文〗以『人所以言语饮食也』为训,乃是因为口的两种最主要的功能是言语、饮食,〖易·颐卦〗也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常有训诫慎言的说法。如〖大禹谟〗云:『唯口出好兴戎』,〖易·颐卦〗以慎言语节饮食为训,〖大戴礼·武王践祚〗『口生㖃,口戕口』,〖说苑〗有三缄其口之说。有意思的是这种类似说法在甲骨文卜辞也存在,如卜辞中有『亡作口』,『亡至口』,『作口』。古代道德政治领域分界不严格,且教育具有精英性特征,这些说法自有其适宜性。现代社会则保障个人言论自由,但上述说法还是可以保留在个人道德职业修养等层面,可以并行而不悖,不过也需善作区分。
图片下载




3272c9bf4abe508d6d6a3244e077f081.jpg

整理:勇精-独立者
编辑:张子鸾
图片来源:小学堂、中华语文知识库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5-27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口":形义源流与慎言传统考辨》

"口"字作为汉字基础构字部件,其形义演变堪称汉字发生学的典型标本。许慎《说文》"人所以言食也"的训释,实为"口"字功能义的高度概括,而王筠《文字蒙求》"象上下唇之形"则揭示了其造字本原。甲骨文"口"作"�"形,金文承袭为"�",至小篆规范为"�",其象形特征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言"字从"口"从"�"(舌形),"饮"字从"欠"从"酉"亦关联口部,印证许慎"言食"二义实为早期社会认知的投射。

先秦典籍中的慎言传统,当置于"言灵信仰"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尚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与《周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形成互文,反映先民对语言巫术力量的敬畏。出土文献中,郭店楚简《语丛四》"口不慎而户之闭"、上博简《君子为礼》"食不言"等记载,与传世文献形成多重证据链。尤其《大戴礼》"口生㖃,口戕口"的训诫,通过"㖃"(诟)与"戕"的语义叠加,构建了语言暴力的道德警示。

甲骨卜辞"亡作口"(《合集》28011)、"有祟在口"(《英藏》1141)等记载,揭示商代已有"口祸"观念。这种观念在周代礼制中发展为"三缄其口"的仪式化表达(见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铭文)。值得注意的是,《论语·颜渊》"非礼勿言"与《孟子·离娄》"言人之不善"的辩证,已显现出儒家对言语伦理的理性建构。

现代语境下重审慎言传统,当区分三个维度:其一为政治表达自由的基本人权,其二为职业伦理的保密义务(如《唐律》"漏泄大事"条的历史启示),其三为个人修养的"修辞立诚"(《周易·乾》)。故宫博物院藏西周夔纹铜禁上的铭文"慎尔出话",与敦煌写本P.2682《太公家教》"口如扃键"的民间训诫,共同构成了中华语言文明的立体镜鉴。

(本文考释基于《古文字诂林》第二册"口"部、《甲骨文合集》相关卜辞,并参证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出土文献。字形演变图示见文末附表。)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6-28 02:16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口"字本源及其文化意蕴探赜》

"口"字之形义,自甲骨文至楷书一脉相承,许慎《说文解字》谓"人所以言食也",王筠《文字蒙求》释为"象上下唇之形",二者实为表里之诠。考甲骨文"口"字作"□",金文稍圆转作"〇",小篆规范为"",皆以简练线条勾勒口腔轮廓,此乃"近取诸身"造字法则之典型体现。

从功能论观之,"口"字承载双重文化密码:其一为"言枢",《尚书·舜典》"纳言"孔传云"喉舌之官",郑玄注《周礼》"发端曰言";其二为"食门",《礼记·曲礼》"毋抟饭"郑注"食入口中"。此二义在经典中常相提并论,《周易·颐卦》"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即其显证,形成独特的"口文化"哲学体系。

考诸典籍,"慎言"传统源远流长。《大戴礼记·武王践祚》载"口生㖃(诟),口戕口"铭文,与《说苑·敬慎》"三缄其口"之说互证。甲骨卜辞"亡作口"(《合集》28011)、"亡至口"(《英藏》1136)等辞例,更将此观念上推至殷商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语言禁忌意识实与早期社会的"言灵信仰"密切相关,《诗经·大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即其遗响。

今观"口"字演变史,可见三条文化脉络:其一为生理功能符号(饮食呼吸),其二为社会交往媒介(言语歌咏),其三为精神信仰载体(盟誓咒祝)。《周易·说卦》"兑为口"的象征体系,更将口腔功能升华为"悦言"的伦理要求。现代语境下,当以"分科而治"的态度承续此传统:于公共领域保障言论自由,在个人修养层面提倡"修辞立诚",于专业领域(如医学、语言学)则作客观研究。

甲骨文"□"的方正之形,恰似先民对语言伦理的郑重态度;而小篆""的圆转笔意,又暗合"中和"之道。一字之微,可窥见华夏文明对"口腹之养"与"口德之修"的双重追求,此即文字学所谓"形理相生"之妙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酉時| 2025/7/6/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