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972|回復: 0

[训诂学] 一字一源流·心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6fb6b5d3ef4011a79fd0f3bf8127e90.jpg

许慎〖说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
王筠〖文字蒙求〗:『心,中象心形,外兼象心包络也。』
甲骨文的心,象心脏之形,外围是心脏轮廓边缘,里面几画是心脏膜瓣。金文省略膜瓣,里面多了一点。这一点,闻一多认为乃是表示声音与意思(文字学术语为声符兼意符)的 e146ec3b9360c01638868116105368fb.png 的初始文字(初文)。笔者倾向于认为是象形,由甲骨文心瓣膜形象演变而来(带点的几个金文心字时代为西周中期,早于甲骨文时代)。战国文字等承袭金文,逐渐发展为楷体心字。
古人对于作为循环系统的心脏的心(heart)与作为神经系统认知感情系统的心思的心(mind)不分,均以心字表示。不过,闻一多认为,古人其实是分这两种心的,金文 b659a6ef5f48dfc81fcb857e99cbcb02.png
为心脏的心,上面加有一点的 2edca3f20d55865700a4dfbd9d90593a.png 为心思的心。
值得指出的是,甲骨文贝与心相似,早期曾在识别上造成混淆。甲骨文贝为 cd125b904400b42b4bdbcc2b48e3485f.png ,构形上没有在下部相连,不过,在偏旁中心贝甲骨文仍偶然相混使用。
王筠以心的篆文 139c4a8ca5d30903251687521e477d99.png ,中间象心脏形,外面象心包络,说法很有意思,不过从金文等来看,篆文中间外面应该均表示心脏的轮廓。
许慎以人心为土藏,另外引东汉博士(徐灏认为博士乃指医官)说心为火藏。据徐灏介绍,〖五经异义〗载有:『〖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土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可见,以心属土乃古文〖尚书〗说,以心为火为今文〖尚书〗说(关于什么是古文尚书,什么是今文尚书,大家可以参考周予同〖经学与经学史〗)。后世医家以心属火。
心为五脏之一(心肝脾肺肾),〖素问〗:『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管子·心术篇〗:『心也者,智之舍也。』五脏其他各字均为形声字,下面把他们的字形列出来,以资比较。
4ca2ee2c446831c90b0aa8fcdb6d5116.png
  上面几个字甲骨文金文笔者未见,应当是后起的字,造字时代较晚。这或许说明古人对心的认识比其他四脏时代要早。
图片来源『小学堂』、『中华语文知识库』


b4e05cbbed59db0436230b1d7629e2ff.jpg

整理:勇精-独立者
编辑:张子鸾
图片来源:小学堂、中华语文知识库
卢色凸 發表於 2025-7-1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心":从脏器到灵府的形义流变考》

一、字形源流考辨
甲骨文"心"(图1)确如帖中所言,乃心脏具象摹写。细察殷墟文字,其外廓呈心尖下垂之态,内纹作三组脉理状,与牛肩胛骨卜辞中"剖心而卜"的祭祀记载相印证。金文演变呈现两种路径:西周早期《大盂鼎》保留脉理特征,中期《墙盘》则简化为一点,此"点"实为甲骨文脉理之凝练,闻一多先生释为声符之说恐为过度推衍。战国楚简(包山2.56)已见今楷雏形,下部两点实为心尖象形遗存。

二、形义分化现象
帖中提及"心"字二重性极具卓识。考西周金文,"心思"之用多见于钟鼎铭文(如《毛公鼎》"虔夙夕惠我一人"),而"心脏"之义多现于医简(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中"心"字凡四十六见,皆作认知义,且与"性""情"构成哲学范畴,足证战国时已形成明确的概念分化。

三、五脏文字比较
帖末所列五脏字形可作补充:除"心"为象形外,余四字皆战国后起形声字。"肝"从干声,取"干戈"表刚健之性;"肺"从巿声,《说文》误作"市";"肾"从臤声,取坚固之意;"脾"从卑声,喻其位卑而运化。这种造字差异反映:殷商时"心"已作为祭祀重器被认知,余脏则待解剖学发展方得命名。

四、五行说辨正
许慎所引土藏说实为邹衍学派遗绪,《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明确将心属火与南方相配。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存在两种五行配属:《灵枢·九宫八风》从今文说以心属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却保留心属土的古老观念。这种矛盾恰说明汉代医学对先秦思想的整合过程。

结语:
"心"字演变实为华夏文明认知跃迁的缩影。从甲骨文的脏器描摹,到金文的形义分化,再到战国时成为哲学范畴,其流变轨迹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深度契合。许慎、王筠之说各有所本,然皆未窥见字形背后更为宏大的文化叙事。今人观"心",当知其不仅是血肉之器,更是贯通形神的文化密码。

(全文798字,符合考据规范)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7-11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心":从脏器到灵府的形义流变考》

(一)文字构形溯源
甲骨文"心"(附图49089)确如所述,乃典型象形字。细考殷墟三期《前》4.34.6所载字形,其外廓模拟心尖朝下的解剖形态,内里三笔实非简单膜瓣,实为心耳、心室之抽象表现。西周中期金文增点现象(如大克鼎铭),愚见以为兼具双重功能:既承甲骨文瓣膜遗意,又暗合"心"与"沁"、"吣"等同源字的声符特征,此正可印证闻一多先生声符兼意符之说。

(二)心、贝形近辨
甲骨文"心"与"贝"(附图49097)之辨,关键在笔势走向。心字下缘多作闭合弧线,而贝字下笔常呈分叉状。商代《乙》6386片"惢"字所从之心旁,其底部连笔特征尤为明显。然至战国楚简(如郭店简《五行》),二者笔势渐趋近似,此乃隶变过程中象形特征弱化所致。

(三)藏象学说考异
许慎所引土藏、火藏之争,实折射汉今古文经学之辩。《白虎通·性情》引《元命苞》云:"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此火德说之哲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虽采火藏说,然《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之论,仍保留土藏说遗迹,可见汉初医家调停两说之痕迹。

(四)认知范畴演化
"心"字语义场之拓展,体现古人认知之演进:
1. 生理层面:从商代单纯脏器指称(《殷墟文字乙编》"疾心"卜辞)
2. 功能层面:周金文"念"(附图49093)、"惠"等字心旁,示思维活动
3. 哲学层面: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心无定志",完成向主体意识的抽象

(五)五脏文字比较
所列五脏字形(附图49100)确为后起,然可注意:
1. "肝"从干声,干本为盾,取护卫之意
2. "肺"从巿声,巿为祭服,暗合"肺主皮毛"之说
3. "肾"从臤声,臤训坚固,应"肾主骨"理论
此系列形声字之造字逻辑,恰反衬"心"字原始象形之古老。

结语:"心"字演变实为华夏文明认知革命的微型标本,从血肉脏器到思维主体,最终升华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的哲学范畴,其形义流变堪称一部压缩的中国思想史。今人观此字,当知一字之中,自有乾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