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3|回復: 2

[中医理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弄清诸病的病机及其演变规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病大法、主方和变方。

看每一种病的传变过程都出现了哪些证,每一证的病机、病位、程度、病势特点及治法、主方。

看同一症都由哪些病机引起,其治法与方药。

归纳类方的病机、应用的异同。

归纳各方证的脉象特点。

归纳各药的配伍、用法、用量、服法。

从诸法与诸方的宜忌正反两方面总结应用规律。

统辖诸方,再以八纲归纳397法,纲举目张。

拆分归纳,纵横捭阖,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领悟,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参诸医家的观点。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就会形成自己的主见,再参阅诸家注释时,就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可择其善者而吸纳之。再进一步学习历代名家应用经方治疗的医案。医案熔理论和实践为一炉,可从中学习名家如何辨证,如何运用经方,从中可得到很多启悟。

拜读名家注释与医案,就是聆听诸家教诲。有了刻苦钻研领悟,依然还处于认识层面,尚未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在对经方的学习过程中,勤临证,在不断实践的磨砺中,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对原文的学习,将临床中的成功与失败,升华到理论高度。理论-实践-理论,不断往复,相互印证,认真思索、联想、总结、升华,达到纵横捭阖,融会贯通,就可以发皇古义,创立新说。这是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途径。

李士懋读〖伤寒杂病论〗的思路,便是『八面受敌法』在中医领域的使用,是研习仲景著作很好的思路。每次皆做一意,分数次读之。从理论来源、条文原义、病、证、症、类方、脉、药、法、名家注释与医案、临证多方面去读。将仲景的巍峨大厦一一拆解,降低读原著的难度,便于深入领会仲景的思想。

一种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价值,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它是否提出了几个有分量的问题;二是看它有没有解决几个有分量的问题。李士懋针对中医学术思想现状提出『溯本求源』,并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回答溯本求源时如何研习仲景学说问题,是对中医的一个贡献。

『八面受敌法』在史学界被熟知运用,为现代学者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李士懋、田淑霄夫妇研习〖伤寒杂病论〗的思路也可作为学习仲景思想的一个方案提出来,供广大中医同道借鉴。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6-1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士懋"八面受敌法"在仲景学说研习中的学术价值》

李士懋先生所倡"八面受敌法",实为研习《伤寒杂病论》之圭臬。此法源自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治学理念,经李氏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医经典研究,形成系统性的解经方法论。其要义在于将仲景学术体系分解为病机演变、证候传变、类方比较、脉药关系等八个维度,通过多角度切入实现全面把握。

从训诂学角度观之,此法暗合"以经解经"的传统注疏方法。李氏要求学者先作"拆分归纳",即对397法进行条文互参,此正与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考据精神相通。其强调从病机到方药的纵向梳理,又与钱乙"脏腑辨证"的横向体系形成经纬交织,构建起立体化的认知框架。

在临床实践层面,此法尤重"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李氏特别指出,须通过反复临证将经方运用"升华到理论高度",此与徐灵胎"读书不如读案"的主张遥相呼应。观其归纳类方异同、辨析脉象特点等具体方法,实为张仲景"平脉辨证"思想的操作化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李氏将史学方法引入医经研究,开创了"以史治医"的新路径。其"每次皆做一意"的研读方式,既避免了初学时的茫然无措,又防止了"望文生义"的浅薄之弊。这种分层次、有步骤的研习方案,使后学得以"降低读原著的难度",确为传承仲景心法的重要津梁。

当代中医学术面临"碎片化"危机之际,李氏"溯本求源"的治学主张更具现实意义。其通过"八面受敌法"构建的系统研习框架,不仅回答了如何继承经典的问题,更启示我们:中医学术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功底与丰富的临床验证基础上。此乃"发皇古义,创立新说"之正途,值得我辈深味而笃行之。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5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士懋"八面受敌法"对仲景学术的解构与重构》

李士懋先生所倡"八面受敌法",实为研习《伤寒杂病论》之圭臬。此法源自苏轼《又答王庠书》所载读书法,经李氏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医经典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治学门径。其要义在于"每次皆做一意求之",将仲景巍峨之学术大厦分解为病机演变、证候传变、类方比较等八个维度,通过多角度反复研习,最终达到"纵横捭阖,融会贯通"之境。

从经学方法论视之,此法暗合汉代章句之学与宋代义理之学的精要。其解构过程类郑玄之注《毛诗》,先分章析句,明其训诂;其重构过程似朱熹之治《四书》,终融会贯通,发明旨趣。李氏特别强调"病-证-症"三级辨证体系的建立,此正与仲景"见病知源"的诊疗思想相呼应。如对太阳病传变规律的梳理,既遵循六经传变之常,又揭示合病并病之变,充分体现了"知常达变"的中医思维精髓。

在方药研究层面,李氏提出"类方比较"与"药证对应"两大法则。前者如将桂枝汤类方二十二首按病机演变排列,揭示"方族"谱系;后者如归纳麻黄"八证"、附子"五脉",彰显"有是证用是药"的经方运用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实得徐灵胎《伤寒类方》之真传,又参以吉益东洞《药征》之精要。

尤为可贵者,李氏将文献研究与实践验证紧密结合。其强调"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上升过程,正是对仲景"平脉辨证"诊疗模式的现代诠释。通过分析300余则名家医案,揭示经方应用的"宜忌正反",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使古典理论焕发新的临床生命力。

此法之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研读《伤寒论》的具体路径,更在于树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其"溯本求源"的学术主张,既纠正了明清以降"以方类证"的片面倾向,又避免了现代研究中"以西释中"的认知偏差。正如钱超尘先生所言,李氏之学"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当今中医学术研究,或拘于文献考据而疏于临床验证,或囿于实验室数据而失却整体思维。李士懋先生之"八面受敌法",恰为中医经典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可能。学者若能循此径而深求,必能在仲景学术的沃土中,培育出既合古义又契今时的学术新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