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9|回復: 2

[中药方剂] 理中丸·小方也能治大病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运用小方治疗疑难杂症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的突出特色。本学派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门纯德先生曾说,临证时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也就是要尽量做到方精药简。门氏杂病流派将这一特点概括为『方精药简』,并用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学派运用理中丸治疗疑难杂症验案颇多,今列举典型案例,以飨读者。

【文献论述】

理中丸一方出自〖伤寒论〗,即〖金匮要略〗中的人参汤,原文描述有以下几处:〖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脾胃虚寒为本病的辨证要点,临床表现颇多。其病机为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纳运升降失常,多见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等表现。方中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临床治验】

然临床病症并非全部如此典型,门纯德运用理中丸善于抓住此方的核心病机:中焦脾胃虚寒。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瞻。凡由中焦虚所致之各种杂证,均可治之。门纯德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如以原方治疗久虚腹泻,长期缠绵不愈者;治疗小儿口多涎、便秘者;以本方加山药治疗妇人白带过多,少腹虚冷;以本方加桂枝、吴茱萸治疗宫寒不孕;以本方加黄连治疗虚寒病呕吐酸水不止者;以本方加茯苓、桂枝、半夏治疗脾胃虚弱之寒喘者;以本方用小红参,加附子、阿胶治疗冠心病属寒凝心脉、脾胃虚寒者,屡用屡效,〖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中均有详细记载,此不赘述。

    门九章治验

门九章教授为门纯德先生四子,门氏杂病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山西省名中医。门九章秉承学派『方精药简』的一贯学术思想,临床上将经方运用得炉火纯青。笔者曾有幸跟随门九章学习,他运用理中丸治疗疑难病多例,兹列举典型案例两则如下。

案一:治疗妊娠恶阻,多种方法无效者,多选用理中丸或干姜人参半夏丸,疗效极佳。

某女,42岁,因妊娠恶阻导致多次自然流产,本次孕5周。自怀孕以来,呕吐不止,影响进食,严重时每隔5~10分钟左右呕吐一次,随食随吐,初为食物,后为清水物质,清淡无异味;形体极为消瘦,身高160厘米,体重仅有37千克,痛苦不堪。患者及家属恐再次流产,遂入院治疗,住院期间只能以针剂营养支持治疗,西医束手无策。门九章受邀为患者诊病,诊病10余分钟之间,患者呕吐3次,均为清水痰涎,舌淡苔薄,脉极沉细,四末不温,遂处以理中汤:党参9克,炒白术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因呕吐频繁,故嘱患者煎汤少量频呷,日一至两剂。患者半日服药一剂,呕吐明显减少,可少量进食,3日共服药8剂后,患者仅稍有干呕症状,后间断服药直至生产。

案二:对于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门九章多以理中丸加法半夏治疗,疗效极佳,大多数患者能极大地减轻化疗反应。

傅某,女80岁,因卵巢黏液腺癌术后伴大量腹水来诊,初诊患者听取建议,进行药物化疗及抽腹水治疗。由于患者年逾八旬,加之药物作用,患者出现化疗反应,恶心呕吐频繁,食欲极差,严重时水入即吐,头晕疲乏,瞌睡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脉沉弦而细滑。此为化疗患者经常出现的反应,断为中焦脾胃虚寒,处以理中丸加法半夏。党参9克,炒白术9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6克,嘱患者煎汤后少量频服,每日一至两剂。服药两天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渐增,行动自如。方中加法半夏,因其有良好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且半夏合干姜、人参,又取其干姜人参半夏丸之意。

笔者治验

笔者有幸跟从门九章学习,受益匪浅。笔者在门诊运用理中丸治验颇多,兹列举一例。游某,女,36岁。因一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并肠腔粘连引起严重痛经,患者不堪其苦,遂选择手术治疗。整个术程较为顺利,但患者因手术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感染性休克,经西医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先后给予万古霉素、泰能抗感染治疗2天,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奥硝唑、盐酸左氧氟沙星联合抗感染治疗2周,患者病情缓解,但仍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泻,汗多、乏力等症状,反复不愈,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始终徘徊在12×109/L和7.7×109/L左右,患者及家属遂寻求中医治疗。初诊见患者面色萎黄,晦暗无光泽,疲乏无力,汗多,四末不温,时有恶心干呕,阵发性腹痛,腹痛绵绵,食欲差,大便稀溏,每日3~5次,小便量少色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且患者总诉说唾液特别多。初诊笔者略有犹豫,患者脾胃虚寒之证突出,但为何会出现小便量少色黄,又受患者血常规检查影响,担心患者接受温阳健脾的中药治疗后,患者血常规是否会受影响,感染是否会加剧,犹豫不决。但回想门九章在临床诊病,经常面对患者错综复杂的病证、厚厚的化验单,往往能够直接抓住患者的根本问题,以巧方直接解决主要矛盾,而且经常告诫我们,临床诊病要参考西医理论,但不能被检查化验结果干扰我们的中医临床思维。笔者遂细究此病例,患者连续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有余,且大病之后,必定伤及脾阳,影响脾胃运化,上证均为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正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而此患小便量少色黄可能为汗多、饮水少所致,暂且抛开血常规影响,处以理中丸3剂:红参5克,炒白术10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嘱患者煎煮后慢呷频服,日1剂。服药期间,患者上症逐渐好转,且未用抗生素治疗。3天后,患者欣喜拿来血常规报告单,白细胞为8.3×109/L,中性粒细胞为5.8×109/L,症状也明显好转。唯有汗多乏力,后以黄芪建中汤5剂而收功。

『方精药简』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的突出特色,门纯德先生运用小方治验不胜枚举,验案颇多。受门纯德先生及门九章教授影响,学派弟子临床诊病,选方不在于奇特,用药不追求多少,更在于审证查因,辨证入微,运用小方治疗临床疑难杂症不在少数,在国内期刊也多有发表,本篇理中丸治验仅为其中一例,谨与读者共享。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17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理中丸"方精药简"之奥义与临床活用》

理中丸载于《伤寒》《金匮》,虽仅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味,却深契"方精药简"之旨。门氏流派得仲景心法,以"中焦虚寒"为辨证眼目,执简驭繁,实得经方三昧。今就理中要义阐发如下:

一、经方本源与配伍精义
理中丸立方之妙,在于构建"温-补-运-和"四维体系:
1. 干姜为君,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本草思辨录》谓其"守而不走",专温中宫阳气;
2. 人参为臣,补脾肺之气,《神农本草经》称其"补五脏"者,实以中土为枢;
3. 白术为佐,燥湿健脾,暗合"脾喜燥恶湿"之性;
4. 甘草为使,非徒调和,更寓"甘缓守中"之机。

四药相合,正应《内经》"辛甘化阳"之旨,构成动态平衡:干姜之辛得甘草之缓则温而不烈,人参之补得白术之运则补而不滞。

二、病机拓展与变法活用
门纯德先生深谙"异病同治"之理,其活用关键在把握三点:
1. 抓主证:凡见舌淡苔滑、脉沉迟、腹冷痛等中阳不振之象,无论吐泻、唾涎、带下,皆可为本方适应证;
2. 明兼夹:
加桂枝、吴茱萸治宫寒,取"火土相生"之义;
佐黄连治呕酸,乃"寒热并用"之法;
配附子、阿胶疗胸痹,体现"水土合德"之妙;
3. 重剂量:小儿涎多则白术增量,久泻则重用人参,此即"药味不变而分量活变"的经方智慧。

三、临床启示
1. 小方治大病的本质在于精确辨证,如矢中的。门氏治小儿便秘用理中,正是洞察"阳虚失运"之机,与承气汤之"热结"形成鲜明对比;
2. 经方活用的精髓在于把握核心病机。理中丸治喘、治带、治不孕,看似庞杂,实则不离"太阴湿土"之本;
3. 当代启示:面对复杂病症,当效法门氏"抽丝剥茧"的辨证思维,避免"大方重剂"的思维惰性。

结语:理中丸之妙,恰如《医宗金鉴》所言:"理中者,理中焦。"四味小方暗藏乾坤,门氏流派通过精准辨证与灵活化裁,将仲景学术精髓发挥至极。学者当于此细玩味,始知"方不在大,对证则灵"的真谛。
子彧 發表於 2025-7-22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理中丸"方精药简"之奥义与临床活用》

理中丸作为《伤寒论》温中健脾之经典方剂,其组方仅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却暗合"四象五行皆籍土"的医理真谛。门氏流派深得仲景"病机与方证相应"之三昧,其运用之妙,尤值得从国学与医理双重维度加以阐发。

一、理中丸的经典根基
《伤寒论》以"寒多不用水"点明中焦虚寒之眼目,《金匮要略》以"人参汤"治胸痹,揭示"土不生金"之病机。干姜辛热守中,取《周易》"离火生坤土"之意;人参甘温培元,合《尚书》"土爰稼穑"之德。白术燥湿运脾,暗合《黄帝内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训;甘草调和诸药,体现《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精髓。四药相伍,恰如《周礼》"四维既张,五纪有序"的治国之道,以简驭繁,彰显经方"君臣佐使"的制方智慧。

二、门氏临证活用之妙
门纯德先生深谙"执一御万"之道,其加减法尤见功力:
1. 加桂枝、吴茱萸治宫寒不孕:取桂枝"通阳化气"之功,佐吴茱萸"降浊温厥阴",暗合《妇科玉尺》"胞宫得温,月事以时下"之论。
2. 加黄连治吐酸:此即《内经》"寒因寒用"之反佐法,黄连苦降制酸,干姜辛开散寒,形成"水火既济"之局。
3. 合附子、阿胶治胸痹:附子振坎中真阳,阿胶补离宫阴血,正合《周易》"坎离交泰"之象,较之单纯温中更进一层。

三、国学视角下的方剂智慧
理中丸之精妙,实为"大道至简"的医学体现。《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门氏"方精药简"的学术主张,正是对"执简御繁"这一中华智慧的临床诠释。观其加减变化,莫不遵循《易经》"变易不易"之理——守"中焦虚寒"之根本(不易),随证化裁药味(变易)。

昔年孙思邈言"医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观门氏运用理中丸之案例,可知真正的大医,必于经典中求根本,在临证时见圆机。学者当以此为镜,既不可拘泥成方而失变通,亦不可背离病机而务繁杂。四味小方能起沉疴,其奥义正在于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