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68|回復: 2

[医药临床] 淋巴结肿大的中医治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6-17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现象,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查,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厘米,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黏连,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病因 急性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慢性感染,如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肿瘤 恶性淋巴瘤如Hodgkin病;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浆细胞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淋巴结肿大的中医认识

中医把淋巴结肿大称为『痰毒』『痰核』『核』等。本病因外感六淫邪毒,侵入肌肤,邪毒流注于经脉,与内蕴之痰湿交结,致使营卫不和,邪郁化热,气血凝滞,经脉阻遏而成痰毒。若发于颈部者,多因风热、风温之邪侵袭所致;发于腋下等处,则以内蕴火热之邪而生;发于腹股沟等处,多为湿热为患。

辨证分型

风热邪毒症状 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压痛,推之可移,皮色未变,有发热,头痛,四肢酸楚,咽部疼痛等,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于肌表,凝于咽部,邪热入里与内蕴之痰湿互结,邪郁化热,经脉阻遏,故见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表邪未清,故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等。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袭表之象。

痰火内结症状 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坚硬,压之作痛。继则肿块固定,推之不移,并有按之波动之感。伴高热,烦渴,纳呆,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证候分析:邪毒化热入里,或毒热内盛,与痰邪互结,瘀滞经脉,故肿大明显,质坚压痛。日久热盛,痰核化脓腐溃,故推之不移,按之波动。邪热内盛,正邪分争则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腻。

辨证治疗

风热邪毒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方:清热散结汤(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石膏30克,山慈菇15克,夏枯草20克,栀子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瓜蒌20克,浙贝母15克,皂角刺12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2克,丝瓜络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火内结 清热泻火,解毒消结。主方:解毒消肿汤(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菊花12克,山慈菇15克,虎杖20克,夏枯草20克,连翘30克,败酱草20克,鱼腥草20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生地20克,天葵子12克,全蝎10克,地龙12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7-19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淋巴结肿大之中医辨治纲要》
(按:本文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明清温病学说立论,参酌历代外科专著要旨,分四纲论述)

一、病因病机探赜
淋巴结肿大属中医"痰核""瘰疬"范畴,《医学入门》谓:"结核连续者为瘰疬,形长如蛤者为马刀"。其病机核心为"痰瘀互结,络脉壅滞",具体可分三端:
1. 外感邪毒:风温上受,首犯少阳经脉,与内蕴痰湿搏结于颈项,此即《温病条辨》"邪走胆络"之变;湿热下注则多发于腹股沟,见《外科正宗》"胯腹痈"条。
2. 内伤七情:忧思气结则肝脾失调,痰气凝滞,尤多见女性乳岩转移之腋下淋巴结肿,朱丹溪所谓"郁痰"之证。
3. 正虚毒恋:久病耗气,痰瘀深伏,常见于淋巴瘤后期,《外科证治全生集》称"石疽",属本虚标实之候。

二、辨证分型精要
(一)风热袭络证
主症:颌下淋巴结骤肿,触痛拒按,伴恶风发热(卫分证)、咽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10g、薄荷6g、连翘12g、玄参15g、夏枯草9g)
外治: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

(二)痰火壅结证
主症:肿块坚硬灼痛,或见波动感,伴壮热烦渴(气分证)、舌绛苔黄腻
治法:泻火涤痰,解毒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消瘰丸(黄连6g、黄芩9g、黄柏9g、玄参18g、牡蛎30g先煎)
变证:若见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

(三)肝郁痰凝证
主症:肿块坚韧如石,情志波动加重,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软坚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柴胡9g、当归12g、海藻15g、昆布15g、浙贝母10g)

(四)正虚痰瘀证
主症:肿块迁延不消,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西黄丸(生黄芪30g、地龙6g、当归尾12g、麝香0.1g冲服)

三、临证心法
1. 经络用药:颈部从少阳论治,加柴胡、黄芩;腋下从厥阴论治,加青皮、香附
2. 分期论治:急性期重在解毒,慢性期侧重化痰,晚期当扶正托毒
3. 药对举隅:
顽固硬结:炮山甲6g配皂角刺9g(穿透经络)
癌性转移:白花蛇舌草30g配半枝莲15g(解毒抗癌)

四、调摄禁忌
忌食发物:鹅肉、虾蟹等(《本草纲目》载"动风发毒")
情志调畅:避免郁怒伤肝
灸法辅助:隔蒜灸阿是穴(适用于寒痰凝结者)

结语:淋巴结肿大之治,当遵《外科心法要诀》"初起宜消,已成宜托"之训,明辨标本虚实。现代若见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者,须结合西医检查,勿执方泥古。

(全文计798字)
蔡去 發表於 2025-7-20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淋巴结肿大之中医辨治纲要》

一、病机阐微
淋巴结肿大属中医"痰核""瘰疬"范畴,《医学入门》谓:"结核连续者瘰疬,形长如蛤者马刀"。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外因六淫袭表,内因痰湿瘀滞。风热邪毒多犯颈项,如《外科正宗》载"风热痰气结聚成核";湿热下注常见腹股沟肿核;情志郁结则多发腋下痰核。三焦气化失司,痰浊循经凝结,终致"痰火相搏,结为核块"(《医宗金鉴》)。

二、辨证分型精要
1. 风热袭表证
主症:核体活动伴恶风发热,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薄荷、连翘各10g,玄参15g,夏枯草12g)
验案:曾治某童咽痛伴颈核肿痛,三剂热退核消

2. 痰火壅结证
主症:核硬灼痛伴壮热烦渴,舌绛苔黄
治法:泻火涤痰,解毒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消瘰丸(黄连6g,黄芩9g,玄参30g,牡蛎24g)
要点:此证传变最速,须防热毒内陷

3. 肝郁痰凝证
主症:核聚腋下随情绪波动,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柴胡12g,白芍9g,半夏10g,陈皮6g)

4. 正虚痰结证
主症:核体日久不消伴形瘦乏力
治法:益气养阴,托毒散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20g,当归12g,浙贝母10g)

三、外治要诀
1. 初起可用金黄散醋调外敷
2. 脓成未溃者,予火针点刺(《针灸大成》法)
3. 已溃创面用九一丹提脓祛腐

四、临证心法
1. 颈部肿核多从少阳论治,腋下须调肝脾,腹股沟当清下焦湿热
2. 凡核体坚硬如石、生长迅速者,务必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3. 治疗期间忌食发物,保持情志畅达

结语
中医治疗淋巴结肿大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瘰疬必起于少阳,延及阳明"。临证需把握痰、火、郁、虚四大关键,外治与内服并举,方能收标本兼顾之效。然对于恶性病变转移所致者,当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