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6|回復: 2

[端午节(五月初五)] 屈原故里赛龙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6-4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秭归端午龙舟赛

地处长江三峡之西陵峡的湖北省秭归县,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袁山松的说法:『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龙舟,秭归民间也叫龙船。秭归赛龙舟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项代代相传的民族体育活动。在秭归过端午,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看龙船去』。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秭归打造龙舟,选取上好的杉木之后,专职的水木匠就采用传统的卯榫工艺塑造出黄瓜底、两头翘的龙舟外形,再用石灰、桐油、麻绒的拌和物填充缝隙,接着就专心地雕刻那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最后上漆并绘出鳞纹。秭归传统木质龙舟曾经有大小不同的式样,后来确定了标准龙舟,其尺寸为:舟宽1.1米,舟长15.5米,总长18.4米(含龙头、龙尾)。标准龙舟载人22名,其中划手20名、鼓手1名、艄公1名。

三峡工程建设之前,秭归赛龙舟多在归州古城东5里的屈原沱举行,在湍急的江流中划对江,甚为惊险,常常有龙舟在激流之中翻船,因此,那时的龙舟划手必须个个水性高强。南宋诗人陆游在〖归州重五〗里写道:『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三峡工程兴建后,高峡平湖取代了往日的长江激流,秭归赛龙舟也由划对江,改为直道竞速。自2003年三峡蓄水之后,秭归每年的龙舟赛都在三峡大坝前的徐家冲港湾举行。

秭归端午赛龙舟,有一套完整的活动程序:祭江、游江、招魂、竞渡、回舟。祭江时,所有龙舟的龙头齐聚祭坛,主祭人面向长江,诵读祭文,并摆上祭品,杀鸡取血,和酒将鸡血一饮而尽,然后用朱砂为龙头点睛。祭江仪式结束,龙舟队员一起扛龙头飞奔江边,将龙头安上龙舟,随即开始游江、招魂。招魂时,颜色各异的条条龙舟,都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在白色孝龙的引领下,在江面上缓缓环游。峡江里,一下子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之后就是竞渡。竞渡的胜负以抢红夺标为准,标为红布或红绸,进入最后冲刺时,鼓声紧紧催,赛手奋力划,龙舟直冲红标,抢得红标者为冠军。(郑坤 文\图)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3-3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秭归龙舟考略》

秭归龙舟之俗,实为楚地端午文化之活化石。考其源流,当溯至《荆楚岁时记》所载"舟楫拯屈"之说,此非仅竞渡之戏,实含楚人招魂续魄之深意。龙舟形制尤具古法:杉木为体,卯榫相衔,桐油麻绒填隙,此工艺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之要义。其"黄瓜底、两头翘"之制,恰如《楚辞·九章》"船容与而不进"之状,诚为活态文物。

至若竞渡之地屈原沱,旧时"划对江"之险,正应《水经注》"奔浪腾沸"之景。今人观赛,当知昔年桡手非止竞速,实有与湍流相搏之勇,此即《楚辞》"诚既勇兮又以武"之精神写照。标准龙舟定二十桡手、一鼓一艄之制,暗合阴阳五行之数,鼓为阳以振气,艄为阴以掌舵,此中深意,岂偶然哉?

今观秭归龙舟,实为三重活态传承:一为器物之传(古法造船),二为技艺之传(竞渡古礼),三为精神之传(屈子魂魄)。学者当以"礼失求诸野"之心,于此民间祭仪中,窥见楚文化之真髓。
胡姚 發表於 2025-6-17 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秭归龙舟竞渡的文化谱系与仪式重构》

秭归龙舟竞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远超出一般体育竞技范畴。本文拟从历史源流、工艺考据、仪式解构三个维度,剖析这一文化事象的深层肌理。

一、历史谱系的文献考辨
郦道元《水经注》所载"秭归"地名由来,实为理解龙舟民俗的密钥。袁山松"贤姊喻归"之说,揭示出楚地巫祭传统与宗族伦理的融合。宗懔《荆楚岁时记》"舟楫拯魂"的记载,恰与《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形成文本互证。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归州重五》"斗舸红旗"之咏,不仅印证南宋时竞渡风俗之盛,更暗含"急湍"与"角黍"的仪式性对立——湍流中的勇毅恰是对屈子沉江的象征性救赎。

二、造船工艺的科技考古
秭归龙舟的"黄瓜底"形制,实为流体力学与祭祀美学的完美结合。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其杉木选材遵循"阳坡取干,阴坡取韧"的古法,卯榫结构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营造理念。石灰、桐油、麻绒的三元填缝剂,较之《天工开物》所载"蛎灰配方"更具防渗效能。标准龙舟18.4米的总长,恰是楚制"九丈二尺"的当代表现,数字"九"在楚文化中具有通天达地的巫术意义。

三、仪式空间的现代重构
三峡工程带来的水文变迁,促使竞渡从"横渡湍流"转为"直道竞速",这种空间实践的改变,衍生出新的文化语义。祭江仪式中的朱砂点睛,实为《周礼》"衅礼"的遗存;"杀鸡饮血"则保留着《左传》"歃血为盟"的古老盟誓形态。值得注意的是,白色孝龙引领的招魂队列,构成《楚辞·九歌》"灵偃蹇兮姣服"的当代演绎,而电子扩音设备与传统《招魂曲》的声景叠合,恰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

当代秭归龙舟竞渡已形成"器物—行为—精神"的三重保护体系:木质龙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竞渡程序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屈原精神"被提炼为地域文化符号。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为传统节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范式。建议后续研究可聚焦于竞渡歌谣的宫调系统与《楚辞》音乐的谱系关联,以进一步揭示荆楚文化的深层编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