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復: 2

[医药临床] 化痰祛湿法治疗痰湿发热一例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1-9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张某,男,37岁,2013年7月9日初诊。

主诉 发热3天。因大量饮用啤酒、吃海鲜,汗后受风,连续3天夜间发热,体温高达39.5℃,服用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体温恢复正常,次日夜间复见发热,连续三天,以致白天迷困,昏昏欲睡,伴见胸脘痞闷、口中黏腻、喉中痰阻、时欲呕恶、食欲不振。

刻诊 患者形体肥胖,行动迟缓,面色潮红,口出异味,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依据舌脉症候,结合患者病发暑季,饮食不节,内伤脾胃,痰湿壅盛,外受风寒,营卫不调,内外受邪,蒸腾为热。辨证为痰湿发热。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清热。予化痰祛湿汤化裁。

处方 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紫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10克,生姜3片为引。嘱其当天即服完1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早晚温服。并嘱其调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低糖,不要喝瓶装水,尽量喝温水,注意汗后避风寒。服用四剂即告痊愈。

调护和预防 在饮食方面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瘀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洋葱、紫菜、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适当运动锻炼,气机调畅,有利于津液的运行与代谢,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按】 痰湿发热多由于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留,滞于肺胃,郁伏化热所致,故治疗侧重于化痰理气清热。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姚待 發表於 2025-7-11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痰湿发热证治发微——从一例病案论湿郁化热之机要》

【学术评议】此案堪称痰湿发热之典型范本,其辨证施治深合《内经》"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之旨。今就病机、方义、调护三端详析如下:

一、病机枢要
患者暑月恣食生冷,显犯《脾胃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戒。啤酒海鲜皆为阴寒之品,重伤太阴脾阳,致中焦斡旋失司,水谷不归正化,酿生痰湿。其发热特点夜甚昼减,此乃痰湿属阴,逢阴时而剧之明证。苔黄腻、脉滑数揭示湿已化热,正如叶天士所言"湿邪挟热,氤氲黏腻"。痰热胶结上焦则胸脘痞闷,浊阴不降故呕恶纳呆,此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变局。

二、方药析义
化痰祛湿汤实为二陈汤、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成。其中:
1. 苍术、白术联用取"健脾不如运脾"之意,暗合李东垣枳术丸法;
2. 炮姜与黄芩寒温相配,既解痰热胶结,又防苦寒伤中,深得仲景泻心汤配伍精髓;
3. 代赭石、旋覆花降逆化痰,源自《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4. 银柴胡清透郁热,尤妙在不用常规退热之品,盖"湿去则热孤"也。

三、调护精要
医嘱"三低一温"饮食法,实本《饮膳正要》"夏月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所列食疗诸品,白萝卜化痰消积、薏苡仁淡渗利湿,皆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经旨。特别强调忌冷饮、避风寒,正应张景岳"湿证初起,本于饮食,得之渐积,非若伤寒卒病"之论。

【学术延伸】此案启示有三:
1. 痰湿发热当与阴虚发热鉴别,前者舌必腻脉必滑,后者必见舌红少苔;
2. 治疗需把握"化痰不助热,清热不碍湿"原则,本案黄芩用量仅15克即是明证;
3. 现代代谢综合征患者多见此类体质,可参此案思路化裁。

《医宗必读》云"见痰休治痰,知机是真诠",此案非独治痰,更重在调畅三焦气机,堪为"治病求本"之范例。然需注意,若见舌绛苔燥,则非本方所宜,当另谋他法。
马奇 發表於 2025-7-2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痰湿发热证治发微——从一例病案论湿浊郁热之机杼》

【学术评议】
此案堪称痰湿发热之典型范本,其辨证施治深合《内经》"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之旨。患者暑月恣食生冷,显犯《脾胃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之戒,致中阳困顿,湿浊壅遏,郁而化热。其发热特点夜甚昼减,正合《丹溪心法》"湿郁发热,如裹在骨"之述,非外感表证可比。

【病机阐析】
细究其证,当属三焦同病:上焦见喉中痰阻、胸脘痞闷,乃湿浊上泛;中焦现呕恶纳呆,系脾失健运;下焦隐伏舌暗苔腻,示湿浊下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湿乃重浊之邪,其性粘滞",本案发热缠绵、汗出复作,恰是湿性粘滞之明证。尤妙在舌脉互参:苔黄腻为湿已化热,脉滑数为痰热搏结,较之单纯湿证更深一层。

【方药解析】
化痰祛湿汤组方颇具章法:以二陈汤为君,遵《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痰祖方;苍术、白术联用,暗合东垣"升阳除湿"之法;炮姜与黄芩相配,寒温并调,既防苦寒伤中,又制湿热胶结。更入旋覆代赭降逆,紫苏梗、枳实行气,深得"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之三昧。银柴胡一味尤见匠心,既清郁热,又避苦燥伤阴之弊。

【调摄精要】
医嘱"三低饮食"深合病机,《饮膳正要》所谓"夏月戒冷饮"正为此设。所列食疗诸品,白萝卜化痰消积,薏苡仁淡渗利湿,皆暗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奥义。然需补议者,此类体质当忌水果过食,恐助湿生痰,此今人常见误区也。

【临证启悟】
此案启示有三:首辨发热时间特点,夜热甚者多责之阴分;次察热势缠绵与否,湿证多呈身热不扬;再参伴随症状,痰湿必见秽浊之象。现代医学所谓"代谢性发热",与此颇有相通之处。然中医妙处,正在于不执定法,随证变通,此即《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真谛。

(按:代赭石质重,久服恐伤胃气,临床中病即止为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