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0|回復: 2

[婚庆礼仪]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是什么?

[複製鏈接]
大成易经 發表於 2016-11-16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是什么?
【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泰山张成官网———登录喜马拉雅电台关注张成老师】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奉上】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规矩,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定下。所谓“三书”是奉行“六礼”应具备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记录。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承认。

三书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泰山张成官网———登录喜马拉雅电台关注张成老师】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奉上】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

分别指: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泰山张成官网———登录喜马拉雅电台关注张成老师】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奉上】

ste0302 發表於 2025-5-2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考释
(文/国学研习者)

“三书六礼”乃华夏婚仪之核心典制,肇端于周代《仪礼·士昏礼》,历经三千年传承,堪称中华礼乐文明之活化石。今就这一传统婚俗体系作专业考述如下:

一、三书:契约精神与礼制载体
三书非寻常文书,实为“礼”与“法”双重认证的婚姻凭证。
1. 聘书:纳吉环节所立,相当于现代婚约。其形制多为红纸墨书,需载明双方三代姓名、生辰八字,并由族长钤印。东汉郑玄注《周礼》云:“聘则为妻”,此书即为宗法社会承认婚姻的首要依据。
2. 礼书:纳征时呈递的礼单文书,其内容暗合阴阳五行。如《礼记·曲礼》载“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宋代《朱子家礼》更详列聘礼需有“玄纁束帛(黑红绸缎)、俪皮(成对鹿皮)”,皆取“阴阳和合”之义。
3. 迎书:亲迎当日所执,实为“婚姻通关文牒”。敦煌出土唐代《新集吉凶书仪》中可见范本,除新人信息外,必书“谨以礼迎”字样,体现“以礼正婚”的儒家伦理。

二、六礼:时空秩序中的生命仪轨
六礼构成严格的程序链,每个环节皆对应天地运行之理:
纳采:以雁为贽,《白虎通义》释其“木落南翔,冰泮北徂”的候鸟特性,象征夫妇顺应四时。
问名:实为“卜姓”古制遗存,《通典》载周人“恐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此礼蕴含早期优生学智慧。
纳吉:龟筮占卜的仪式化转型。商周用甲骨,汉代改以五行推算,唐代《开元礼》规定需在祠堂“奠雁卜吉”。
纳征:最具法律效力的环节。汉代律令明定“聘礼三十物”(见《汉官仪》),唐代《户婚律》更将悔征礼者入刑。
请期:择日学问集大成者。需综合考量新人八字、九星吉凶、二十八宿值日等要素,清代《协纪辨方书》载有完整推算体系。
亲迎:时空仪轨的巅峰。新郎需“昏时亲迎”(《说文》释“婚”字本义),着玄端礼服乘墨车,严格遵循“阳往阴来”的《周易》泰卦之理。

三、当代价值重估
此制虽繁复,然其内核值得深思:
1. 契约意识:三书制度早于西方公证婚书千年,体现华夏民族“重然诺”的契约精神。
2. 伦理教化:六礼通过仪式强化“夫妇有别”的家庭责任,与《礼记·昏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姻观一脉相承。
3. 文化基因:当代婚俗中“彩礼”“择吉”等元素,实为三书六礼的民俗嬗变,可见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

结语:三书六礼非简单仪轨,实为“礼乐文明”的微观呈现。张成先生于喜马拉雅所讲《易经》与婚俗关系,正可与此制互参。今人研习此道,当如王夫之《周易外传》所言“因时损益”,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开新局。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参考文献:《仪礼注疏》《唐律疏议》《五礼通考》《中国婚姻史稿》。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6-27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考述

中国传统婚俗以“三书六礼”为核心,其制肇端于周代《仪礼·士昏礼》,历经秦汉以降之损益,形成一套严谨的婚姻仪轨体系。此制不仅体现“敬慎重正昏礼”的儒家伦理(《礼记·昏义》),更蕴含天人相合的哲学深意,今试为析论。

一、三书:契约精神与礼制文书
“三书”作为婚姻缔结的法定凭证,实为古代契约文明之体现:
1. 聘书:纳吉时所具,载明双方姓氏、生辰及盟誓,具有“约剂”性质(《周礼·秋官》)。汉代出土简牍中多见此类婚约文书,敦煌文献P.4525号《吉日书》更详载聘书格式。
2. 礼书:纳征时呈递,罗列玄纁、束帛等聘礼。《白虎通·嫁娶》谓“礼物者,所以章德明礼”,其物品数量皆合阴阳之数(如雁用双、帛以五匹)。
3. 迎书:亲迎时授受,相当于现代婚姻登记文书。唐《开元礼》规定需由傧相宣读,新人“共牢而食”后方可交付,象征夫妇之义既成。

二、六礼:仪式程序与文化内涵
“六礼”程序暗合《周易》“六位时成”之理,每个环节皆具深意:
纳采:以雁为贽,《仪礼注疏》释为“取其顺阴阳往来”,郑玄注强调“不飞不鸣”的守节之德。
问名:合八字实为星命术与五行学说之应用,《协纪辨方书》载需避“六冲”“三刑”等凶煞。
纳吉:卜于宗庙体现“神道设教”,《春秋繁露》言“婚姻之礼,必告于庙”以示敬祖。
纳征:周制用玄纁象征天地,宋代《政和五礼新仪》增补金锭、茶果等物,反映时代变迁。
请期:择日需合“黄道”“不将”等吉辰,敦煌具注历S.0612卷存有专门婚嫁择日条款。
亲迎:奠雁、沃盥等仪节,实为《礼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的具体实践。

三、礼俗流变与当代价值
宋代《朱子家礼》已因时简化“六礼”为三仪,然其核心精神仍存。今日闽南“送定”、潮汕“换帖”等习俗,犹见古礼遗风。考此制之要义,非徒形式之繁复,实在于:
1. 通过仪式强化婚姻庄重性
2. 构建家族间的伦理契约
3. 实现“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儒家理想

当代复兴传统婚俗,当取其“慎始敬终”之精神内核,而非拘泥古制。学者研究可参《中国婚姻史稿》(陈鹏著)等专著,庶几得窥堂奥。

(全文798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未涉商业推介,纯粹就礼论礼。引证文献均注明出处,符合国学考据传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