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2|回復: 2

[医药临床] 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治头痛案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1-4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刘某,男,29岁,2015年7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十年,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面色红,晨起头痛明显,每日发作一次,每次持续两个小时,以太阳穴附近为主,伴有跳跃性疼痛,发作时手脚发麻乏力,疼痛甚则流眼泪,头痛与气温变化无关。舌质红,苔白,脉滑数。脑部CT检查未见异常,无其他重要病史可载。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乃风热头痛,治当祛风止痉,散热止痛,方用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化裁。

处方:川芎30克,白芷15克,生石膏30克,藁本15克,羌活15克,杭菊花15克,葛根50克,全蝎10克,蜈蚣2条,天麻15克,法半夏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二诊(2015年7月21日):前药后头痛大减,近两日头痛未发,舌脉如前,守方加浙贝母20克,白芍30克再进7剂。后随访效果良好。

按:芎芷石膏汤出自〖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原方由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菊花组成,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外感风热头痛。止痉散出自〖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原方由全蝎、蜈蚣组成,具有祛风止痉的作用。刘志龙常两方合用治疗风热头痛,效果甚好。此案,患者头痛呈跳跃性疼痛,其实是胀痛的一种表现,再结合面色红,舌质红,苔白,脉滑数的表现,虽然头痛时间长达十年,但仍辨为风热头痛,用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化裁而获效,且芎芷石膏汤本可治疗头痛日久不愈。

范尼 發表於 2025-6-4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治头痛案析义

案析:
本案患者头痛十年,然其病机非虚非瘀,而属风热上扰清窍。刘志龙教授以《医宗金鉴》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化裁,紧扣"风热动痉"之病机,其辨证用药颇具章法,兹析其要:

一、辨证要点
1. 风热为标,久病未入络:虽病程十年,然头痛呈跳跃性(风邪善行)、面赤舌红(热象)、脉滑数(热证),且无瘀血之舌紫暗、脉涩等象,故断为风热实证,未入血分。此与《医宗金鉴》"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描述相合。
2. 痉痛特点显风动:发作时手足麻木、痛甚流泪,乃风邪窜络、筋脉失濡之兆,故合止痉散以息风解痉,此即叶天士"久痛入络,须用虫蚁搜剔"之变法——虽未入血分,然风动已现,虫药可截其势。

二、方药解析
1. 芎芷石膏汤:
川芎为君,量至30克,取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性,既散风热,又兼活血通窍,《本草汇言》谓其"头痛必用"。
石膏清阳明郁热,白芷、藁本、羌活三味风药助川芎疏风,菊花清肝明目,共成"火郁发之"之势。
葛根用量独重(50克),既升清舒筋以解项强,又寓"逆流挽舟"之意,防风热下陷。

2. 止痉散化裁:
全蝎、蜈蚣通络止痉,直折风势;天麻平肝息风,与虫药相须为用。
佐法半夏化痰,暗合"无痰不作眩"之说,防风热炼痰为患。

三、加减法度
二诊加浙贝母20克、白芍30克尤见匠心:
浙贝母清热化痰,防热邪灼津成痰;
白芍柔肝缓急,合甘草(虽未明言,当有配伍)酸甘化阴,既制风药之燥,又寓"治风先治血"之旨。

结语
此案启示有三:
1. 久痛未必属虚,风热郁遏亦可迁延,当以脉证为凭;
2. 治风热头痛需"清""疏""镇"三法并举,石膏清热、风药疏透、虫药镇痉,缺一不可;
3. 芎芷石膏汤本为外感头痛设,然内伤头痛若病机契合,亦可化裁取效,此即"异病同治"之妙。

刘教授此方深得金元医家"风火头痛"论治精髓,堪为经方与时方融合之范例。

(全文798字)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6-21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芎芷石膏汤合止痉散治风热头痛之临证阐微》

本案乃风热头痛之典型证治,其理法方药颇具深意,试析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者头痛十载而面色红赤、脉象滑数,此非寻常久病入络之候。《素问·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本案显系风热之邪缠滞清阳之位。虽病程绵长,然舌质红、苔白未化燥,痛处跳跃如风动之象,恰合《证治准绳》"风热头痛者,必兼眩运烦渴"之述。刘教授断为风热头痛,正合"有是证用是方"之经旨。

二、方药解析
芎芷石膏汤为《医宗金鉴》治头风要方,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1. 川芎用量达30克,取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性,现代药理证实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改善脑血流。
2. 石膏与菊花相配,既清阳明郁热,又散巅顶风火,暗合"火郁发之"之妙。
3. 葛根用量独重,既升发清阳,又缓解项背拘急,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葛根素可改善微循环。

止痉散之用尤为关键:全蝎、蜈蚣虫类药对,善搜剔络中伏风,与天麻相伍,共成"风药治风"之局。此正合叶天士"久病入络,须用虫蚁搜剔"之训。

三、辨治特色
1. 标本兼顾:石膏、菊花清其热,羌活、藁本祛其风,全蝎、蜈蚣止其痉,构成"清热-祛风-解痉"三维治法。
2. 量效关系:川芎30克与葛根50克的大剂量运用,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反向思维。
3. 二诊加白芍、浙贝,既防风药燥烈,又化痰通络,示"治风先治血"之机。

四、学术启示
此案启示有三:
1. 久病未必属虚,辨证当以当下脉证为准;
2. 风热头痛与肝阳头痛鉴别要点在于有无阴虚之候;
3. 虫类药在顽固性头痛中具有不可替代之效。

结语:本案完美诠释了"异病同治"原则,虽病程十载,但因证属风热,故用清热祛风法奏效。刘教授深得《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旨,其方药组合与剂量拿捏,堪为经方与时方融合之典范。学者当于此案中细参辨证眼目与用药法度,则临证自能触类旁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