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3|回復: 2

[医药临床] 茵陈五苓散治紫癜案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1-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张某,女,52岁,2015年4月28日初诊,主诉:紫癜半年余。

现病史:双下肢有针头至黄豆大小瘀点、对称分布,双下肢轻度水肿且皮肤干燥,头汗多,无腹痛便血。半年前有一次发热、头痛、关节痛后出现下肢皮肤皮下有出血,西医诊断为紫癜,但中西医诊疗一直未愈。舌质暗红,苔白根部黄,脉滑。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紫癜类似于中医的肌衄,中医常用凉血止血或补气摄血之法,常用方如犀角地黄汤或归脾汤等,但临床是多变的,如此案,乃因湿热内蕴所致,法当清热祛湿,凉血止血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化裁。

方药: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30克,生白术15克,桂枝尖10克,石菖蒲10克,木通10克,白豆蔻15克,黄芩15克,紫草15克,赤芍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

二诊(2015年5月5日):前药后紫癜症状控制,皮下瘀点无新发,双下肢水肿减轻,但近来感冒,遂改方调治感冒。

按:〖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后世治疗肌衄着重于气血论治,如〖赤水玄珠〗云:『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

刘志龙教授治疗肌衄重视舌脉的体现,如本案患者舌质暗红,苔白根部黄,脉滑。说明有湿热内蕴,加之患者双下肢轻度水肿且皮肤干燥,但是有头汗多,说明水液代谢失常,因而选用茵陈五苓散清热祛湿,再加凉血止血、清热通利之品,疗效甚好。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8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型肌衄辨治发微——茵陈五苓散治紫癜案评析》

肌衄一证,古来多从气血立论。然观此案,刘志龙教授独辟蹊径,以湿热论治而获效验,正合《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本案辨证精当处,尤在舌脉互参:舌暗红为血分郁热,苔白根黄乃湿浊下注,脉滑主湿热胶结,三者共成湿热蕴结营血之铁证。更参合下肢水肿而皮肤反燥、头汗独多之症,恰是《金匮要略》"湿热相搏,其人但头汗出"之明验。

茵陈五苓散本为黄疸而设,刘师活用此方,深得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心法。方中茵陈为君,量至30克,取其清热利湿、透达郁热之功;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妙在佐以紫草、赤芍凉血散瘀,黄芩清三焦之火,木通导湿热下行,更入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浊,醒脾运湿。全方融通三焦,使气化得行而湿去热清,血自归经。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紫癜虽现于皮表,病机却可根于湿热。湿热郁蒸,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则为紫斑,内渗组织则见水肿。其二,辨治当重整体气化。患者头汗与下肢燥肿并见,正是三焦气化失常之象,五苓散调畅水道,正合病机。其三,止血需治本。方中未用传统炭类止血药,而通过清热利湿以澄源,佐凉血活血以洁流,体现"见血休止血"之妙谛。

《证治汇补》言:"凡治血病,须知其要。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此案湿热交蒸即是动血之火,水运失常乃属乱血之气。刘师治从气化,不落凉血摄血窠臼,实得古法而开新用。然须申明,湿热型肌衄必有舌脉可凭,若见舌淡脉弱者,又当从脾不统血论治,不可执一而论。

(案末再申:本文所述方药,非专业医师切勿盲试,临证务须辨证施治。)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7-20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型肌衄辨治发微——茵陈五苓散治紫癜案评析》

本案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型肌衄,实为深得仲景"血不利则为水"之奥义。细析其证治,有三重学术价值可申明:

一、病机辨析之精要
患者舌暗红而苔根黄腻,脉滑,此乃湿热胶结之明证。《金匮要略》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刘教授独具慧眼,未囿于常规凉血止血之法,而从三焦气化着眼。双下肢水肿伴皮肤干燥,恰合《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失常之象。头汗独多者,正如叶天士所言"湿邪氤氲黏腻,汗出不彻",提示湿热郁蒸、迫津外泄之机。

二、方剂化裁之妙谛
茵陈五苓散本为黄疸要方,本案取其"开鬼门,洁净府"双重作用。方中茵陈为君,佐以五苓散通阳利水,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尤妙在加紫草、赤芍凉血散瘀,既遵"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训,又与木通、黄芩构成气血同治格局。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浊,正是薛生白"湿蒙清窍,轻清开泄"法的具体运用。

三、治疗范式之启示
此案突破了"见血止血"的常规思维,彰显"治病求本"原则。五苓散调节水液代谢以治本,凉血药清解血分郁热以治标,构成"调气-利水-和血"三维治法。较之归脾汤纯补、犀角地黄汤专清,更符合"疏瀹气血,令其调达"的辨证精神。二诊水肿减而瘀点消,验证了"气化则湿化,湿去则热孤"的理论预设。

要之,湿热型血证当以"分解湿热"为第一要义。本案启示后学:治血不可唯血是求,需参合舌脉,察气机之升降,观津液之输布。茵陈五苓散之活用,不仅拓展了经方应用范畴,更为血证辨治提供了"从气治血"的新思路。然须注意,若见舌绛无苔、脉细数等真阴耗伤之象,则又当慎用渗利,学者临证尤需详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