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38|回復: 1

[中医世家] 辩议『短气、少气』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1-3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05年3月,刘姓妇人,产后半月患气喘,胸闷腹胀。观其呼吸急促,倦怠乏力,体型肥胖,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余认为此乃中气不足之故也。妇人产后气血双亏,脾胃不足,中气不足实属常见。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而短气胸闷腹胀。急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5克,炙黄芪18克,柴胡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炒苏子5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患者药后气喘未减,腹胀胸闷似有加重。余不解,求教于家父。父诊后改方以二陈汤加减: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炒苏子5克,炒杏仁10克,葶苈子6克,神曲10克,香附6克,桑白皮9克,浙贝母6克,甘草3克,生姜3片。服后喘息渐平,诸证逐减,后经调理病向愈。

    案后,余求解于父,父云:『明此案治疗,首要弄清中医短气与少气之不同。所谓短气者,多由痰饮气滞瘀阻,或体弱久病,真元耗损所致。症状见呼吸急而不续,似喘非喘为特征。』明代医家李中梓有云:『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短气者可见于多种痰病,临床有虚实之分。其兼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者为虚证,治宜益气,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若短气而兼见胸腹胀满,呼吸急促,心胸空闷者,当为实证,可根据痰饮瘀阻、气滞的不同,而用祛痰化瘀行气之法,方用二陈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此案即属此类。

    临床也有少气者,中医也称之为气少,实乃由五脏气虚所致。〖内径〗有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明代医家张景岳也言:『气少者,气少不足以言也。』气少者多脏腑功能减退,五脏气虚,尤以肺气不足、肾气亏损为多见。补益肺气,用玉屏风散加减;兼食欲不振,倦怠懒言,大便溏薄,属中气不足,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若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则为肾气虚损,当补肾气为治,方用参芪地黄汤。

    听父一席话,余顿悟,后考查文献,知短气、少气之证语出〖内经〗,如〖灵枢·癫狂〗篇曰:『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短气者……动以气索。』其论可知,短气,少气,乃两种不同症候。

    后世医家,多数认为,短气为实,少气为虚。余经临症渐明,认为短气、少气是两种不同的症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疗亦不尽相同。临症之时当以明辨,免患虚虚实实之误。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5-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短气少气之辨治枢要》

案析病机
观刘氏产后气喘案,初诊误判之根源,在于未明短气、少气之本质差异。《灵枢·癫狂》明言二者病机殊途:短气多因"气索"(气机壅滞),少气则属"吸吸"(气弱不续)。本案患者虽见脉虚舌淡,然其呼吸急促、胸腹胀满显系痰浊壅肺之实证。补中益气汤误投,恰如《医宗金鉴》所诫:"实实之祸,甚于虚虚",反令痰湿困脾,气机愈滞。

证候辨微
李中梓《医宗必读》辨喘证三纲,最具启发:短气"似喘非喘",少气"声低息微"。本案患者动则汗出却兼胸闷腹胀,实为痰饮短气之典型表现——此即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短气"之变证,当属"痰饮壅遏胸阳"之实证范畴。而少气者,当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属五脏气衰之虚证。

治法精要
先严改投二陈汤加减,深合朱丹溪"治痰先治气"之旨。方中杏仁、苏子降气化痰,葶苈子泻肺涤饮,佐香附理三焦之气,暗合《证治准绳》"治短气当调畅气机"之训。若属少气虚证,则当遵张景岳"虚者补之"原则,如东垣补中法、仲景建中法皆为合辙。

临证启悟
1. 四诊合参之要:脉虚未必主虚,当参舌象(苔白为痰)、体征(腹胀拒按)综合判断
2. 产后辨治特点:新产虽多虚,然肥人痰湿之体,尤需防"虚中夹实",《妇人大全良方》特示"产后喘促,当分虚实"
3. 方证对应之妙:二陈汤去甘草之壅滞,加桑白皮、浙贝母清化热痰,体现"随证化裁"的经方精神

结语
短气少气之辨,实为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之缩影。《医学心悟》云:"辨证如审狱,用药如用兵",临证当以经典为纲,以证候为目,方不致虚虚实实之误。今人读案,更当思及《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方能于纷繁症候中把握枢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