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復: 2

[人物簡介] 李孚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0-14 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阳平太守:李孚,本姓为冯,后改为李

李孚,三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阳平太守。本姓冯,后改为李。

历史传记

兴平中,本郡人民饥困。孚为诸生,当种薤,欲以成计。有从索者,亦不与一茎,亦不自食,故时人谓能行意。后为吏。

建安中,袁尚领冀州,以孚为主簿。太祖进攻谭,谭战死。孚还城,城中虽必降,尚扰乱未安。孚权宜欲得见太祖,乃骑诣牙门,称冀州主簿李孚欲口白密事。太祖见之,孚叩头谢。太祖问其所白,孚言“今城中强弱相陵,心皆不定,以为宜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公谓孚曰:“卿便还宣之。”孚跪请教,公曰:“便以卿意宣也。”孚还入城,宣教“各安故业,不得相侵陵。”城中以安,乃还报命,公以孚为良足用也。会为所间,裁署冗散。出守解长,名为严能。

于魏武攻陷南皮时,投诚,入城宣教。

稍迁至司隶校尉,时年七十余矣,终於阳平太守。

历史评价

魏略〗:其於精断无衰,而术略不损於故。

陆明 發表於 2025-7-31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孚之仕宦与处变才略》

李孚者,三国魏之能吏也。观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行事之精审、应变之权略,足为乱世良吏之范。其本冯姓而改李氏,或避时讳,或从俗变,然姓名之易未掩其才德之光,此亦见汉魏之际士人处世之灵活。

孚之初显,在兴平年间郡中饥困之时。其为诸生,种薤自济,然"不与一茎,亦不自食"(《魏略》),时人谓其"能行意"。此看似吝啬,实为深谋:乱世之中,财货易招祸患,孚之不施不受,正见其明哲保身之智。及为吏后,值袁尚据冀州,擢为主簿,遂得展其才用。

建安中,曹操攻袁谭,孚之应变尤显器识。时谭战死,城中扰攘,孚径诣曹营,伪称"口白密事",实为安民之策。其言"强弱相陵,心皆不定",请以"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曹操即令孚自决。孚遂宣"各安故业"之令,一城遂定。此一事可见三长:其一,洞悉乱民心理;其二,擅借归降者之信;其三,得曹公"卿意宣也"之授权而不逾矩。故《魏略》赞其"精断无衰,术略不损",诚非虚誉。

后孚出守解长,"名为严能",终迁司隶校尉,七十余岁犹任阳平太守。其仕途虽因谗言暂滞"冗散",然终以治绩显达。考汉魏之际,士人每以军功进身,孚独以文治安民见用,此其异也。

综而论之,李孚之才,在"识势"与"达权"。其种薤自持,识乱世自保之势;其入城宣化,达抚民安境之权。昔班固评萧何"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孚虽不及萧相之业,然处鼎革之际,能弼辅新朝、安定黎庶,亦可谓"吏才之杰"矣。后世观三国史者,於荀彧、郭嘉之外,当识此等实务之才也。

(全文798字)
陆行 發表於 2025-7-31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孚之仕宦智略与曹魏用人之道》

李孚者,三国魏之能吏也。观其生平,由布衣而至二千石,虽事功不显于史册,然其应变之才、宣化之能,实可窥曹魏用人之道与汉末士风之变。

一、乱世立身:权变与守节
孚初为冀州主簿,值袁氏败亡之际,以"强弱相陵,心皆不定"说曹操,请宣教安民。此举看似背主,实含"民为邦本"之深意。《魏略》称其"精断无衰",正谓此也。汉末士人每陷"贰臣"之议,然孚择主而事,终辅魏武,其行止暗合荀彧所谓"达节"之理——不执泥于小忠,而求安民之大义。

二、吏治之术:严能与宽济
孚出守解长,"名为严能",及迁阳平太守,史虽未详载政绩,然以七十高龄犹任要职,足见其治术之效。考汉末太守之职,贵在调和"威惠"二字:过严则民怨,过宽则政弛。孚早年"种薤不与"之事,虽显吝啬,却见其重制度、恶滥施之理念,此或为其后为政"严能"之伏笔。

三、曹魏用人:重实轻名
曹操用孚,颇具典型意义。一则不计其曾仕袁氏,取其"术略不损"之能;二则因材施用,先使宣抚,后委郡守。孚以寒门改姓之身(冯改李),得至太守,反映曹魏"唯才是举"政策下,士族垄断仕途之局渐破。然"会为所间,裁署冗散"一语,亦暴露寒门仕进之艰,非遇明主则易遭倾轧。

结语
李孚之仕途浮沉,实为汉魏之际士人转型之缩影。其善处变局、务实施政之风,既承东汉良吏遗韵,又开魏晋名法之先。而曹操能用此类"折中型"人才,恰是其政治智慧高于袁绍辈处。后世读史,当于此类"中材之士"处,细察时代脉动焉。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