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1|回復: 2

[人物簡介] 张俭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0-12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夏八俊之一:张俭,字元节,在被官府缉拿时,曾望门投止

张俭(115年—198年),字元节。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时期名士,江夏八俊之一。

汉桓帝时任山阳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家属仗势在当地作恶,张俭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党锢之祸起,侯览诬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直到党锢解禁才回到了家乡。消息被得知后,大将军、三公一起征聘他,又被举荐为敦朴,公车特征,以其为少府,都为张俭所推辞。汉献帝时,百姓遭遇饥荒,张俭用尽全部财产,救活了数百人。

建安初年,被征为卫尉,张俭不得已只好就任。因为曹操专权,于是闭门不出,不参与政事。一年多后,在许都去世,卒年八十四。

人物生平

结怨侯览

张俭是赵王张耳的后代,他的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他最初被乡里推举为茂才,但不满意刺史,于是托病不去。

公元165年(延熹八年),山阳太守翟超邀请张俭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他的家属残暴百姓,无法无天。张俭揭露侯览和他的母亲的罪恶,请朝廷处死他们。侯览把张俭上的章表扣压起来,桓帝没有看到,张俭于是与侯览结下仇怨。

当时海内追求高风亮节的人互相标榜,指出天下的名士,定出标号。其中,以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引导别人宗仰。

逃亡四方

张俭的同乡人朱并本性谄媚,卑鄙龌龊,张俭很瞧不起他,朱并对此非常嫉恨,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共为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朝廷于是下令捉拿张俭,并把朱并的名字削掉,以示为他保密。张俭逃命,狼狈出走。跑到哪里,天黑了,就到哪家住宿,众人没有不敬重他的名气和品行的,即使会家破人亡,还愿收容他。后来流亡到东莱,躲在李笃家里。外黄令毛钦带兵到他家,李笃对毛钦说:“张俭知名天下,逃跑不是因为他有罪。即使见到张俭,您难道能忍心把他捉去吗?”毛钦站起来抚李笃背对他说:“蘧伯玉以独为君子可耻,你为什么一个人独专仁义呢?”李笃说:“我李笃虽说好义,您今日已得义一半啊!”毛钦叹息地走了。李笃因此得以送张俭出塞,张俭因而免于遇难。凡是张俭所经过住宿的人家,被处死的数以十计,宗族亲戚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救济乡人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党锢被解除,张俭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将军何进和三公都征召他,又推举他为敦朴,并派公车特征,起用为少府,但张俭都没有接受到任。汉献帝继位初年,四方战乱,百姓饥荒,张俭家里还比较富裕一些,他于是拿出财产救济乡人,靠这些财产得以生存有数百人。

寿终正寝

建安(196年—219年)初年,朝廷征召张俭为卫尉,张俭不得已才接受任命。张俭看到曹操有篡夺的野心,于是闭门不问世事,将驾车悬挂起来。一年多后,张俭在许都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张俭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

历史评价

李笃:“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孔融〖卫尉张俭碑铭〗:“桓桓我君,应天淑灵。皓素其质,允迪忠贞。肆志直道,进不为荣,赴戟骄臣,发如震霆。凌刚摧坚,视危如宁。圣主克爱,命作喉唇。”

范晔〖[wiki]后汉书"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①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②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③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徒恨芳膏,煎灼灯明。”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轶事典故

望门投止

出自〖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泛指在仓猝情况下,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家族成员

祖先

张耳,被刘邦立为赵王。

父亲

张成,曾任江夏太守。

史书记载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个人作品

全后汉文〗收录有〖举奏中常侍侯览罪衅〗、〖又奏〗。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1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俭之节义与东汉士风》

张元节之事迹,实为东汉士人风骨之典范。其生平所历,足可窥见桓灵之际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激烈斗争,亦能彰显"党锢之祸"中清流士人之凛然气节。

考张俭初任山阳督邮时,以区区郡吏之身,敢劾中常侍侯览家属之恶,此非特刚直之举,实乃践履《春秋》"诛乱臣贼子"之大义。范晔《后汉书》载其"刻奏览罪,而览遏绝章表",可见当时宦官壅蔽之甚。然张俭不避权贵,正合《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训,此其节义之一端也。

至若"望门投止"之事,尤足彰显其人格感召之力。按《后汉书》本传,张俭逃亡时"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此中可见东汉士林"以名节相尚"之风。李笃、毛钦等义士之言行,正是《孟子》"舍生取义"精神之实践。毛钦引蘧伯玉之典,李笃答"分义"之语,皆可视为当时士人群体之道德共识。

张俭晚年"尽竭资财,与邑里共之"的义举,则体现了儒家"博施济众"的仁者胸怀。其屡辞征辟而终受卫尉之职,又"见曹操专政,阖门悬车",这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正是《周易》"遁世无闷"境界的生动诠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俭作为"八及"领袖之一,其影响力非仅系于个人品格,更在于开创了汉末士人"清议"之风。所谓"及"者,导人宗仰之谓也。这种以道德感召为根基的领袖气质,恰是东汉名士区别于后世清谈家之关键。

要之,张俭一生贯穿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其事迹之所以能载诸青史、垂范后世,不仅因其个人操守,更因其代表了东汉士大夫阶层在皇权与宦竖之间的集体精神抗争。钱穆先生曾言:"东汉名节之士,皆有一种宗教精神。"张俭之生平,正可为注脚。
覃冒 發表於 2025-7-3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俭之"望门投止"与东汉士人气节》

张元节(115-198)之事迹,实为东汉士人精神之典范。其"望门投止"之典故,非仅逃亡轶闻,实乃汉末清流士大夫与宦官集团激烈斗争之缩影,更彰显出古代"义"之精神在特殊历史情境下之实践形态。

考其生平,有三事尤值深论:一者,延熹八年任山阳督邮时,不畏强御,上疏劾奏中常侍侯览及其母罪恶。此事足见东汉清流士大夫"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党锢列传》)之精神。然需辨明者,张俭此举非单纯个人恩怨,实为当时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矛盾激化之必然。范晔《后汉书》载"八及"之目,即以张俭居首,可见其在士林之领袖地位。

二者,党锢祸起时"望门投止"之事。细考史籍,此实为特殊历史条件下"义"之两难体现。《后汉书》载其逃亡时"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此中可见东汉乡党宗族社会之伦理实践。李笃藏匿张俭时与毛钦之对答,尤具深意。毛钦引蘧伯玉之典,李笃答以"分义"之说,实为儒家"义"观念在现实困境中之调适。钱穆先生曾论此谓:"东汉士风之醇厚,正在其能于危难之际见真情。"

三者,晚年见征不仕之事。建安初虽拜卫尉,然"见曹操专权,阖门悬车"(《三国志》注引《魏略》)。此非消极避世,实为保持士人气节之最后坚守。其散财济困之事,更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实践精神。

张俭生平之启示有三:其一,士人气节须在具体历史处境中检验;其二,"义"之实践往往面临道德两难,需有智慧调适;其三,政治理想破灭后,仍可通过其他方式践行儒家价值。清儒顾炎武《日知录》论党锢之祸,谓"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张俭之"望门投止"恰为此语最佳注脚。

今人观张俭事,当超越简单忠奸评判,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复杂历史情境与道德智慧。其精神遗产,仍为中华士人传统中不朽之瑰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二十日申時| 2025/8/1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