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8|回復: 2

[人物簡介] 孙秀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8 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宗室:孙秀,是孙泰之子,因自身拥兵而孙皓所忌惮

孙秀(?—301年或302年),字彦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西晋时孙吴宗室、将领,乌程侯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吴大帝孙权侄孙,由于宗室身份,又拥兵在外地,被吴末帝孙皓忌惮,意图将他除去。

270年,孙皓派何定带士兵到夏口狩猎,孙秀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便携妻室及亲兵数百人投奔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280年,西晋灭吴,群臣听到孙皓投降都向武帝庆贺,唯独孙秀向着南方哭泣说:“从前,先主孙策刚满二十岁,以一个校尉的身份创下了基业,如今后主把整个江南之地都抛弃了,宗庙陵墓从此将成为废墟,悠悠青天啊,这究竟是谁造成的啊!”不久,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于永宁(301年—302年)年间逝世,追赠骠骑将军、开府。

人物生平

颇受猜忌

孙秀是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的孙子,其父孙泰官至长水校尉,堂兄是吴末帝孙皓。孙秀任孙吴前将军、夏口督,在任内甚有声威恩泽。孙秀身为宗室至亲而拥兵在外,孙皓很是不安。

举家降晋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孙皓派何定带着五千名士兵在夏口打猎。之前,民间流传着孙秀早晚会被人算计的说法,孙秀得知后惊慌失措,夜里带着妻子儿女及亲兵几百人投奔西晋。同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孙皓得知孙秀降晋后大怒,将孙秀改姓为厉。

国亡不贺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群臣听到孙皓投降、吴国已平定的消息,都去庆贺,为武帝祝寿。孙秀称病不去,面朝南方流泪说:“从前,先主孙策刚满二十岁,以一个校尉的身份创下了基业,如今后主把整个江南之地都抛弃了,宗庙陵墓从此将成为废墟,悠悠青天啊,这究竟是谁造成的啊!”因此得到朝廷的赞赏。

晚景凄凉

当初,朝廷对孙秀、孙楷等投降者尊重恩宠,是想利用他们招来吴国人。等到吴国灭亡了,孙秀就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孙楷降为度辽将军,开府如旧。但孙秀因为是亡国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而东晋名将陶侃也出身南方寒门,因而被孙秀召为舍人。

御史中丞周处不畏权贵,等到氐人齐万年反叛时,朝臣因讨厌周处的刚直,都推举他,朝廷便让他隶属于夏侯骏西征。孙秀知道他一定会战死,便对他说:“你有老母,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周处说:“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既然已经告别亲人侍奉国君,父母又怎么能把我当儿子呢?今天是我献身国家的时机。”后来果然被逼迫以少御多,最终以身殉国。

永宁年间(301年-302年),孙秀去世,追赠骠骑将军、开府。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中兴书〗:“为夏口督,甚有威恩。”

罗大经:“吴孙秀曰:'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唐李翱曰:'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忠臣志士之叹,古今一也。”

轶事典故

孙秀投降西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深加安抚并宠爱他,把小姨子蒯氏嫁给他,夫妻间感情很深厚。蒯氏曾经因为忌妒,竟骂孙秀是貉子(北人轻视、辱骂南人的口头语)。孙秀非常不满,就不再进内室。蒯氏深为悔恨自责,请求武帝帮助。当时正大赦天下,群臣都受到召见。召见完毕,群臣已经离开,武帝单独把孙秀留下,和缓地对他说:“国家宽大为怀,实行大赦,蒯夫人是否可以援例得到宽恕呢?”孙秀脱帽谢罪,夫妻于是和好如初。

亲属成员

曾祖

孙坚,字文台,孙吴始祖武烈皇帝。

祖父

孙匡,字季佐,举孝廉,早逝。

父亲

孙泰,官至长水校尉,在合肥之战时被射杀。

儿子

孙俭,字仲节,官至给事中。

曾孙

孙晷,字文度,东晋名士。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7-17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孙秀之进退与吴晋兴亡之际的士人抉择》

孙秀作为孙吴宗室在吴晋易代之际的政治抉择,实为观察三国末期士大夫处境与心态的典型个案。其生平浮沉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折射出政权更迭中宗室成员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

一、宗室身份的双重性
孙秀身为孙匡之孙,其"前将军、夏口督"的权位本为孙吴政权倚重宗室的表现。然考《三国志》注引《吴录》,孙皓时期"宗室疏远者多被诛戮",此乃专制政权对血缘政治的本能警惕。孙秀"拥兵在外"而遭忌惮,恰说明宗室成员既被赋予屏藩之责,又时刻面临猜忌之危。这种结构性矛盾,终使其选择"夜引亲兵奔晋"的非常之举。

二、政治流亡者的尴尬处境
晋武帝授孙秀"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实为招诱吴人的政治姿态。观《晋书·武帝纪》载灭吴后"凡吴之旧臣,量才叙用",可知孙秀等降臣实为政治宣传之工具。其"国亡不贺"的南向而泣,表面是忠节之态,深层却暗含流亡者身份认同的撕裂——既不能见容于故国,又难获新朝真心接纳。

三、南北士族的权力博弈
孙秀晚年"降为伏波将军"的遭遇,反映西晋"平吴之政"的本质。据《世说新语》载,当时北人视南士为"亡国之余",孙秀幕府"北士耻为其属"的现象,正是魏晋门阀制度下地域歧视的体现。陶侃初仕孙秀舍人的经历,恰说明南方寒士在政治转型期的晋升困境,这种结构性歧视甚至延续至东晋初期。

孙秀生平最具深意者,莫过于其临终前"悠悠苍天"之叹。此语化用《诗经·黍离》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融为一体。在政权鼎革之际,宗室成员既无布衣士人的进退自由,又难逃"贰臣"的道德审判。其悲剧性正在于:无论选择尽节还是求生,都注定要承受历史洪流中的身份焦虑。后世史家当以"了解之同情",审视此类处于历史夹缝中的人物。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27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孙秀之进退与吴晋兴亡之际的士人处境》

孙秀作为孙吴宗室在吴晋易代之际的悲剧性人物,其生平际遇实为观察三国末期政治生态的重要个案。本文试从宗室政治、南北士族隔阂及遗民心态三个维度加以剖析。

一、宗室领兵的双重困境
孙秀任夏口督时"甚有声威恩泽",恰是孙皓猜忌的根源。考孙吴政治传统,自孙权晚年"二宫构争"始,宗室领兵便陷入"不用则弱、用则疑"的悖论。孙秀祖父孙匡一系本属政权边缘,突然掌握夏口要冲,其处境比当年陆逊更为凶险。何定狩猎夏口事,实为孙皓"项庄舞剑"之举,与孙权遣使责让陆逊手段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孙秀出逃时仅带"亲兵数百",可见其虽居重镇却未能真正培植势力,反映出孙吴晚期对宗室将领的系统性防范。

二、降晋后的身份困境
晋武帝给予孙秀"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殊礼,实为政治作秀。《晋书·职官志》载骠骑将军位次三司,而虚授降将乃怀柔惯例。更值得玩味的是交州牧之授,时交州尚属吴土,此任命暗含挑动吴国内乱之意。孙秀"国亡不贺"的南向而泣,表面是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深层则是对自身政治价值消亡的清醒认知——当"招来吴人"的统战功能消失,其"会稽公"的虚衔立即被削为伏波将军。

三、南北士族的身份鸿沟
孙秀幕府"北士耻为掾属"的现象,折射出西晋政权的深层矛盾。据《世说新语》载,南士过江者多被视作"亡国之余",即便贵如陆机亦遭卢志"逊、抗遂生尔"之辱。陶侃之任孙秀舍人,恰说明寒门南士与失势宗室同处权力边缘。这种身份歧视直至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时期才逐渐消解,而孙秀恰死在永宁年间八王之乱前夕,其个人悲剧实为时代巨变的先声。

结语:
孙秀生平犹如一面三棱镜,既照见孙吴宗室政治的残酷性,又反映晋初"假怀柔真歧视"的统战策略,更预示了永嘉之乱前南北士族的深刻裂痕。其临终仍保持"骠骑将军、开府"虚衔,恰似那个时代所有政治妥协者的共同宿命——在身份认同与现实利益的夹缝中,完成其工具性的历史使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