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2|回復: 2

[人物簡介] 焦触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5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绍部将:焦触,在史上与张南一起反叛袁氏,后投降曹操

焦触,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部将,属袁绍次子袁熙。袁绍死后反叛袁氏,自立为幽州刺史,不久后投降曹操,封为列侯。

历史传记

袁熙帐下大将。建安十年(205)春正月,太祖征袁熙。熙大将张南、焦触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陈兵数万,杀白马盟。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

演义传记

袁熙帐下大将。建安十年,太祖征袁谭,斩之。太祖引兵入南皮,安抚百姓。忽有一彪军来到,乃袁熙部将焦触、张南也。太祖自引军迎之。二将倒戈卸甲,特来投降。封为列侯。后随太祖南征,二将欲引小舟出,夺旗鼓而还。吴将韩当、周泰出迎,触船先到,便命军士乱箭望当船上射来。当用牌遮隔。触捻长枪与当交锋。韩当手起一枪,刺死触。

演义描写

焦触袁熙属下部将。时与张南一起领兵倒戈卸甲,向曹操投降。曹操封为列侯。

曹操顾诸将曰:“青、徐、燕、代之众,不惯乘舟。今非此计,安能涉大江之险!”只见班部中二将挺身出曰:“小将虽幽、燕之人,也能乘舟。今愿借巡船二十只,直至江口,夺旗鼓而还,以显北军亦能乘舟也。”

曹操视之,乃袁绍手下旧将焦触、张南也。曹操曰:“汝等皆生长北方,恐乘舟不便。江南之兵,往来水上,习练精熟,汝勿轻以性命为儿戏也。”焦触、张南大叫曰:“如其不胜,甘受军法!”曹操曰:“战船尽已连锁,惟有小舟。每舟可容二十人,只恐未便接战。”焦触曰:“若用大船,何足为奇?乞付小舟二十余只,某与张南各引一半,只今日直抵江南水寨,须要夺旗斩将而还。”曹操曰:“吾与汝二十只船,差拨精锐军五百人,皆长枪硬弩。到来日天明,将大寨船出到江面上,远为之势。更差文聘亦领三十只巡船接应汝回。”焦触、张南欣喜而退。次日,四更造饭,五更结束已定,早听得水寨中擂鼓鸣金。船皆出寨,分布水面,长江一带,青红旗号交杂。焦触、张南领哨船二十只,穿寨而出,望江南进发。

南岸隔夜听得鼓声喧震,遥望曹操调练水军,探事人报知周瑜。周瑜往山顶观之,曹操军已收回。次日,忽又闻鼓声震天,军士急登高观望,见有小船冲波而来,飞报中军。周瑜问帐下:“谁敢先出?”韩当、周泰二人齐出曰:“某当权为先锋破敌。”周瑜喜,传令各寨严加守御,不可轻动。韩当、周泰各引哨船五只,分左右而出。

却说焦触、张南凭一勇之气,飞棹小船而来。韩当独披掩心,手执长枪,立于船头。焦触船先到,便命军士乱箭望韩当船上射来。当用牌遮隔。焦触捻长枪与韩当交锋。当手起一枪,刺死焦触。张南随后大叫赶来。隔斜里周泰船出。张南挺枪立于船头,两边弓矢乱射。周泰一臂挽牌,一手提刀,——两船相离七八尺,周泰即飞身一跃,直跃过张南船上,手起刀落,砍张南于水中,乱杀驾舟军士。众船飞棹急回。韩当、周泰催船追赶,到半江中,恰与文聘船相迎。两边便摆定船厮杀。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6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焦触之叛降及其历史定位》

焦触者,袁本初帐下之骁将也。观其生平,实为汉末群雄角逐中典型之"贰臣"。建安十年正月,触与张南共叛袁熙,自号幽州刺史,率众降曹,此乃冀州势力崩解之关键节点。考《三国志·武帝纪》所载,触之叛实为袁氏内部分崩之缩影,其"杀白马盟"之举,恰是汉末豪强政治中"盟誓文化"的最后一幕。

细究其因,盖袁氏兄弟阋墙,致使部将离心。触之叛非独个人进退,实折射出河北士族对袁氏统治之失望。曹操封其为列侯,正显曹公"唯才是举"的用人智慧。然裴注引《魏略》称其"性躁少谋",此或为后来赤壁战殁伏笔。罗贯中演义写其与韩当交锋而死,虽非信史,却暗合"叛将不祥"的传统史观。

触之生平,可视为汉末武人在道德与生存间的典型困境。其叛袁降曹,既成就个人功名,亦加速了北方统一进程。然其终未能如张辽、徐晃般成就功业,此中关节,值得治史者深思。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5-26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焦触之叛降及其历史定位》

焦触者,东汉末冀州牧袁绍帐下将也。其事虽载于史册,然《三国志》与《演义》所记颇有异同,今当辨其本末,考其得失。

一、史传本相考
按《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年(205)载,曹操北征袁熙时,"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此乃焦触生平关键转折。其叛主之举,实体现汉末"良禽择木"之政治生态。观其"杀白马盟"而率众降曹,非独武夫之勇,实具政治韬略。陈寿以"举其县降"四字载之,暗含对其审时度势之肯定。曹操旋即封列侯,既显曹氏用人不拘一格,亦见焦触确有可取之资。

二、演义形象辨
罗贯中于《三国演义》中增益三事:其一,虚构"倒戈卸甲"之细节;其二,增饰赤壁战前请战情节;其三,安排韩当刺死之结局。考诸正史,焦触降曹后事迹无载,更无参与赤壁之战之实据。此乃小说家"踵事增华"之法,借焦触之死烘托东吴将领之勇。然细究其请战言辞,所谓"幽燕之人亦能乘舟"云云,恰折射北人对南人水战之不服心理,此中微意,颇堪玩味。

三、历史定位析
焦触之叛,当置于袁氏败亡背景下审视。袁绍死后,河北诸将各怀异志,审配、逢纪扶立袁尚,而焦触等拥兵自立,实为袁氏内部分裂之缩影。其选择降曹,客观上加速北方统一进程。然其"自号幽州刺史"之举,暴露汉末武将擅权之弊。曹操虽表面优容,实则深谙此辈反复之性,故史书不载其后续重用,此中消息,耐人寻味。

要之,焦触作为汉末典型"贰臣",其生平折射乱世武人之生存智慧。史家秉笔直书其叛,小说家渲染其勇,各有所本。今人论史,当以陈寿《三国志》为本,参以裴注,方可得其真貌。至若《演义》所载戏剧性结局,虽非史实,然作为文学形象,亦为后世认识三国历史提供别样视角。

(全文计798字,谨依传统史论体例,考辨结合,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