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6|回復: 2

[人物簡介] 文钦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0-4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将领:文钦,是文稷之子,曾与毌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

文钦(?-257年),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文钦仕魏时官至前将军、扬州刺史。正元二年(255年),文钦与毌丘俭等起兵勤王,讨伐专权的司马师,兵败后投奔吴国,吴国授任他为镇北大将军、幽州牧等,封谯侯。

甘露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氏,文钦随从吴军前往支援。甘露三年(258年),军情告急时文钦与诸葛诞意见不同,而且两人之间原本就有矛盾,于是诸葛诞将文钦杀死。文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又投奔回魏国。

人物生平

勇敢果断

文钦年少时以名将之子、勇敢果断闻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文钦因受到牵连被下狱治罪,文钦按律应当处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所以赦免了他。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督、牙门将。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冠军将军、前将军、扬州刺史等,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因此文钦对朝廷的怨恨日益加重。毌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文钦也感恩戴德,对他忠心不二。

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

起兵勤王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跨过西北天空,从吴、楚分界处开始。毌丘俭和文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借郭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状,发布天下,举兵反叛。毌丘俭、文钦反叛后,派人找镇南将军诸葛诞,让他召收豫州士民参与反叛。诸葛诞将毌丘俭、文钦派来的人杀死,并将毌丘俭和文钦的阴谋公布于天下,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叛逆行为。毌丘俭、文钦胁迫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百姓都进入寿春城,把老弱者留下来守城。毌丘俭、文钦统率领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地。毌丘俭守城,文钦在城外保护。

司马师统率大军出兵讨伐毌丘俭,另外派诸葛诞率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青州、徐州的军队从谯、宋之间出击,以断绝毌丘俭的退路。司马师率兵驻扎汝阳,派监军王基率前锋诸军据守南顿来等待毌丘俭的部队。司马师下令各路军队都坚守阵地,不要正面交战。毌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战斗,退后到寿春又怕遭到袭击,前后无路,无计可施。淮南将士,家乡都在北边,军心涣散,相继投降。只有淮南新近归属的当地农民愿意为他们打仗。司马师派兖州刺史邓艾统率泰山的各路军队有几万人到乐嘉。装出不堪一击,用以诱使毌丘俭、文钦出击。司马师很快率军从洙地来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里想要袭击邓艾。等到天亮,见兵马强盛,才撤回军队。司马师派骁骑将军率领追击,大败文钦,文钦于是逃走。当天,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后很担心,便在夜里撤兵,人心涣散。等到了慎县,毌丘俭身边的士兵逐渐逃离。毌丘俭和小弟毌丘秀及孙子毌丘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洛阳。

投降吴国

毌丘俭死后,毌丘秀和毌丘重二人逃到吴国。凡是被毌丘俭、文钦所胁迫的许多将士,都归降魏国。毌丘俭的三族都被诛灭。文钦逃到吴国,吴国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诸葛诞举兵反叛魏国,召集各路军队,攻打并杀死扬州刺史乐綝。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又派长史吴纲领着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请求援助。吴国得信大喜,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兵三万,秘密与文钦一起来接应诸葛诞。这时,魏国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率领诸军包围寿春。还未形成包围之势,唐咨、文钦从城东北凭借山势,率众冲进城中。

甘露二年(257年)六月,魏国大军东征,抵达项地。大将军司马昭率领二十六万大军,临近淮河征讨。司马昭屯兵于丘头,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将城包围两重,开挖堑壕、修筑堡垒。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以便防备吴军进攻。文钦等几次想冲出包围,都被击退。

不合被杀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强行从南面突围。包围的军队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尸首遍野,血流满堑壕。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城内粮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达几万,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都驱赶出去,以便节省粮食,与吴国一起坚守。诸葛诞不接受这个意见,因此两人产生隔阂。文钦本来与诸葛诞就有矛盾。只是因为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紧急就越不相信对方。文钦见诸葛诞什么事都要策划一番而不满,于是诸葛诞杀掉文钦。

其子获免

文钦死时,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听说父亲文钦被杀后,便率众赶赴现场,而他们的部下不听使唤。于是文鸯、文虎只好独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马昭。军中官兵要求杀死这兄弟二人,司马昭下令说:“文钦之罪不容,他的儿子当然应杀死。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目前城池还未攻下,如果杀了他们俩,那无异于坚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到城外巡回呼喊:“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呢?”又表奏任文鸯、文虎为将军,赐关内侯的爵号。

历史评价

郑袤:“文钦勇而无算。”

王沈:①“钦少以名将子,材武见称。”②“钦性刚暴无礼。”③“钦以故益骄,好自矜伐,以壮勇高人,颇得虚名於三军。”

陈寿:“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

韩皋:“王凌都督扬州,谋立荆王彪;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懿父子所杀。叔夜以扬州故广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败散于广陵,〖〗言魏氏散亡,自广陵始也。”

王应麟:“然节义之臣,齾巨奸之铓,若王凌以寿春欲诛懿而不克,文钦、毌丘俭以淮南欲诛师而不遂,诸葛诞又以寿春欲诛昭而不成,千载犹有生气,魏为有臣矣。”

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

史籍记载

[wiki]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家庭成员

父亲

文稷,东汉建安年间,担任骑兵将领。

儿子

文鸯,文钦死后,与弟文虎归降魏国,被任命将军,赐爵关内侯。

文虎,文钦死后,与兄文鸯归降魏国,被任命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2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钦之历史定位与军事性格》

文钦,字仲若,谯郡人,魏将文稷之子,三国曹魏至东吴间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三国志》《魏略》等典籍,然其历史定位与军事性格,尤值得深入辨析。今试从家世背景、军事作为、政治抉择三端论之。

一、将门之后而勇略过人
文钦少以"名将之子"著称,其父文稷为曹操帐下宿将,故其早年即得荫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案中,文钦本应连坐论死,曹操"念及部将之子"特赦之,足见其家世之显赫。然文钦非徒恃门第者,《魏略》称其"勇敢果断",太和年间任五营校督、牙门将时已崭露头角,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等职,屡立战功。其军事才能集中体现于正始年间抵御吴将诸葛恪之役,与毌丘俭合力守合肥新城,终使吴军退却。

然需指出者,文钦"好虚增虏级"以邀赏,此习实为汉末以来边将积弊。朝廷"往往不与"之态度,既反映司马氏执政时期对地方将领的节制,亦暴露文钦贪功躁进之性格缺陷。此种矛盾,终致其"怨望日甚",为日后联合毌丘俭起兵埋下伏笔。

二、淮南举义之战略得失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之叛,乃曹魏中期重要政治事件。其以"彗星见西北"为天象依据,借郭太后名义声讨司马师,本质上属士族对司马氏专权的最后反抗。文钦于此役中展现两大特质:

其一,战术机动性。初渡淮河至项地时,文钦独领外军与毌丘俭形成掎角之势,此布置本具战略眼光。然司马师采取"深沟高垒"之策,断其归路,致淮南军"进退失据"。文钦未能及时调整战术,反因士卒思乡溃散而败,可见其长于冲锋而短于持久战。

其二,政治局限性。文钦与毌丘俭之结合,实因"朝廷不赏"的私怨多于忠魏之公心。其未能联合诸葛诞,反使豫州兵力倒向司马氏,暴露缺乏政治联盟意识。故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评其"勇而无算",确为的论。

三、降吴末路与性格悲剧
兵败投吴后,文钦受封镇北大将军、幽州牧,然实为东吴羁縻之策。至诸葛诞叛魏时(257年),文钦再度北上助战,终因"与诞有隙"遭杀身之祸。考其死因,除与诸葛诞旧怨外,更本质在于其刚愎性格:

昔在魏国时,文钦已显露"矜功伐能"之态(《魏略》);至吴国后,犹不改其性。当寿春围城粮尽之际,文钦主张驱民出城以省军粮,与诸葛诞保守策略尖锐对立。此种极端实用主义思维,既违儒家民本理念,亦失武将应有担当,终致内讧而亡。

结语
文钦一生,可谓汉末豪强武将在魏晋禅代之际的典型缩影。其勇武善战而智略不足,愤懑于个人际遇而缺乏政治远见。虽两度举兵反抗司马氏,然皆因战略失误、性格缺陷告终。后世史家将其与毌丘俭并论时,常以"俭有智谋,钦惟枭猛"(《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作评,可谓公允。其子文鸯后归晋立功,反衬出文钦未能顺应时势之悲剧性,亦足为后世鉴戒。

(全文约780字)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7-26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钦之历史定位与军事性格》

文钦,字仲若,谯郡人,魏将文稷之子,三国曹魏至东吴时期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三国志》《魏略》等典籍,然其人之历史定位与军事性格,尤值得深入探讨。

一、家世背景与早期仕途
文钦以名将之后入仕,少负勇略,然其早年因魏讽案牵连几遭诛戮,赖曹操念旧得免。此一经历,或已埋下其对曹魏政权复杂情感之伏笔。太和年间,文钦历任五营校督、牙门将,后出镇庐江,累迁至前将军、扬州刺史。其军事才能确有不凡之处,如抵御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一役,与毌丘俭合力退敌,足见其统兵之能。然史载其“好增虏获,以邀宠赏”,此一性格缺陷,既反映其功利之心,亦为日后与朝廷矛盾之肇因。

二、淮南起兵与政治抉择
正元二年(255年),文钦与毌丘俭以“勤王”为名举兵反司马氏,实为曹魏内部权力斗争之高潮。其起兵依托天象(彗星现于西北),借郭太后名义声讨司马师,然其战略部署显有疏漏:
1. 外交孤立:未能联合诸葛诞,反遭其斩使公告天下,致使豫州响应无望;
2. 战术被动:屯兵项城时“进退失据”,既未能速战速决,又未固守寿春,终致军心溃散;
3. 根基薄弱:淮南将士多思北归,可见其未能有效凝聚地方势力。
司马师“坚壁疲敌”之策,正击中其弱点。文钦之败,非独兵力不敌,更在政治号召力不足与战略失当。

三、投吴后之矛盾与结局
文钦兵败奔吴,受封镇北大将军、幽州牧,然其“客将”身份始终未得东吴真心信任。至诸葛诞反司马昭时,文钦随吴军北援,却因与诸葛诞积怨被杀。此一结局,凸显其晚年处境之艰:
性格刚愎:与诸葛诞“素有隙”,终致内讧;
政治失势:吴国仅视其为牵制曹魏之棋子,未予实权。
其子文鸯、文虎后降魏,亦反映文氏家族在乱世中“择木而栖”的生存策略。

四、综评:勇将之局限
文钦一生,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忠义之名下实含投机之质。其反抗司马氏,虽标榜“匡辅魏室”,然缺乏明确政治纲领,终成权力博弈之牺牲品。陈寿评其“果躁无算”,可谓切中肯綮。然观其子文鸯日后成名,或可曰文氏将才未绝,唯时代巨变中,个人命运终难自主耳。

结语:文钦之史,可视为汉末至三国武人群体之缩影——勇烈善战而难脱时代桎梏,其兴衰荣辱,皆系于天下大势之流转。学者论此,当以“同情之理解”察其不得已,亦以冷眼观其得失也。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二十日酉時| 2025/8/1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