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7|回復: 2

[人物簡介] 杨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0-3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董卓部将:杨定,在朝廷任职安西将军,与三公有同等权力

杨定(东汉):字整修。东汉末期的人物,董卓的部将,与胡轸同为凉州大人。

人物生平

互斗连年

董卓死后朝廷由李傕等人掌权,兴平元年(194年),杨定由镇南将军为安西将军,和三公有同等权力。兴平二年(195年),樊稠被李傕杀害,杨定害怕李傕欲毒害自己而与郭汜联手欲胁持天子,但为李傕先发制人。后杨奉领兵叛逃李傕,令其势力大减,张济来到和解二人,李傕便答允。

争夺天子

张济提议天子往东迁,天子亦欲回洛阳,升杨定为后将军,令众人护送。郭汜本想胁持天子回郿,为杨定、杨奉、董承所知悉,郭汜放弃此打算。杨定与宁辑将军段煨不和,联合同党种辑、左灵诬蔑段煨谋反,攻其营,但久攻不下。李傕等人欲劫回天子,出兵救段煨,大败杨定等人。杨定本欲回蓝田,但为郭汜军所阻,转为出逃荆州,自此下落不明。

参考文献

[wiki]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wiki]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4-24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汉末杨定之政治浮沉与凉州武人集团特质》

杨定其人,作为董卓余部中颇具代表性的凉州武人,其生平际遇实为汉魏之际权力格局嬗变的典型缩影。考其行事,可窥见三个重要历史维度:

一、凉州武人集团的特殊性
杨定与胡轸并称"凉州大人",此称谓非正式官制名号,实为凉州豪强武装首领之代称。据《后汉书·董卓传》载,凉州集团"皆习羌斗,以勇力为官",其权力基础在于私兵部曲。杨定能获"开府如三公"之特权,非因朝廷制度,实因掌控军事力量。此现象折射出汉末"兵为将有"的军政实态。

二、权力博弈中的生存策略
细察兴平年间(194-195)杨定的政治抉择,可见其始终游走于李傕、郭汜等势力之间。先与郭汜合谋劫驾,后又参与东迁之议,最终因攻段煨失败而南逃荆州。这种反复实为乱世武人的生存常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其"勇而无谋",然更深层看,实为凉州集团缺乏政治智慧的集体局限。

三、汉末军事贵族化的进程
杨定从镇南将军迁安西将军,再拜后将军的仕宦轨迹,恰是东汉军职泛滥的写照。按《续汉书·百官志》,安西将军本为临时设置,而竟得"同三公"之权,此乃中央权威崩溃的明证。其与段煨之争,本质是不同军事集团对"挟天子"合法性的争夺,预示了后来曹操"奉天子"模式的必然性。

杨定最终"亡走荆州"的结局,象征着董卓余部的历史退场。然其反映的武人干政、地方割据等问题,却成为三国时代的政治母题。范晔在《后汉书》中将此类人物归入"董卓列传",实已暗含以军事强权瓦解汉室正统的历史评判。究其根本,杨定之辈的兴衰,正是汉末"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历史逻辑的生动注脚。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7-6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汉末杨定之政治浮沉与凉州武人集团特性》

杨定其人,作为董卓部将而跻身安西将军之列,实为东汉末年凉州军事集团权力结构演变的典型缩影。考其生平,可见三个关键历史节点: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伏诛后依附李傕、兴平二年(195年)参与劫驾之争、建安元年(196年)败走荆州。此三阶段恰折射出汉末军阀"权出于兵"的政治生态。

细按《后汉书·董卓传》,杨定获"开府如三公"殊遇时,正值李傕集团内部权力重组之际。其时凉州集团分化明显:胡轸、徐荣等旧部凋零,新兴势力以杨定、杨奉等"白波系"将领为代表。安西将军之授,实为李傕平衡各方势力之策。范晔特笔"与三公同开府"的记载,正揭示汉廷虚衔已沦为军阀博弈工具的本质。

其与段煨之争尤具深意。段煨屯驻华阴"修农事"的施政风格(见《三国志·魏书六》裴注),与杨定等流寇作风形成尖锐对立。杨定联合种辑构陷段煨之事,实为凉州集团内部"屯垦派"与"掠夺派"矛盾的爆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记"相攻连月"的细节,暗示这种内耗加速了凉州集团的瓦解。

杨定最终南奔荆州的结局,恰印证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乱世武人之道"。其政治生命始终依附强权(董卓-李傕-张济),缺乏独立军政基础。当建安年间中原形成"挟天子"新格局时,此类纯军事投机者必然被淘汰。陈寿在《三国志》中将相关事迹附于董卓传末,正是对其历史定位的精准把握。

要之,杨定现象实为汉魏之际武人政治的典型样本。其兴衰轨迹揭示了三个历史规律:其一,末世军功晋升制度的畸变;其二,地方军事集团的先天脆弱性;其三,单纯武力依附者的历史局限性。此个案对理解中古军阀政治转型颇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