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7|回復: 2

[人物簡介] 殷观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备主簿:殷观,曾献计于刘备,因功而升任别驾从事

殷观,生卒年不详,字孔休,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殷观任荆州牧刘备的主簿。孙权遣使欲与刘备共同伐蜀,刘备下属建议不妨答应,因东吴难跨荆州占据蜀郡。殷观献计认为可以赞同孙权伐蜀计划,但不出兵。刘备听从其言,孙权计划落空。殷观因功升任别驾从事。后随刘备入蜀。

人物生平

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殷观担任荆州牧刘备的主簿。东吴孙权派人告知刘备意欲联兵攻取蜀地,其下属有人建议不妨先答应孙权,因为东吴毕竟难以跨越荆州来占据蜀郡,这样蜀郡自然为刘备所有。殷观献计说:“如果替东吴打头阵,前往未必能攻克蜀郡,败退必然被东吴乘机吞掉,大事即此去矣。当前只可以口头赞同伐蜀,并告知我方刚刚占取南方四郡,不便于再动众兴师,东吴必定不敢贸然经过我地独自前往攻取蜀地。这种有进有退之计,能使我们坐取吴、蜀两方的好处。”刘备采纳殷观的意见,孙权果然放弃进取蜀地的计划。刘备于是提拔殷观担任别驾从事。

历史评价

杨戏:“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史籍记载

[wiki]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家庭成员

儿子:殷忠,官至尚书郎。

孙子:殷隆,殷忠之子,官至步兵校尉、掌校秘书。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5-28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殷观之"进退有度"与蜀汉初期战略格局》

殷孔休之谋,实为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战略之关键转折。其"外许内止"之策,非但保全刘备集团于孙吴虎视之下,更暗合《孙子兵法》"伐谋"之道,堪称三国谋士中"以柔制刚"之典范。

考其献策背景,正当赤壁战后微妙之时。孙权欲借"共伐巴蜀"之名行假途灭虢之实,此乃春秋以来霸主常用之谋。殷观敏锐洞察三点要害:其一,吴军若假道荆州,必生鹊巢鸠占之患,此即《战国策》所谓"借道危国"之理;其二,刘备新得荆南四郡,根基未稳,正需"深根固本"(《管子》语);其三,蜀地险塞,纵使孙刘联军亦未必能克,反易陷入"钝兵挫锐"(《孙子兵法·作战篇》)之危局。

其献策之妙,在于活用"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的辩证思维。表面应允而实则按兵,既免于授孙权以口实,又利用地理优势形成战略威慑。此等"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智慧,较之同时期谋士的直谏更为圆融,体现出对"时"与"势"的精准把握。杨戏赞其"楚之兰芳",实指其谋略如《楚辞》般兼具刚柔之美。

殷观之策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三方面观之:其一,为刘备集团赢得经营荆益的宝贵时间,次年即发生"借荆州"事件;其二,促使孙权转而经营江淮,形成三国鼎立雏形;其三,其子殷忠、孙殷隆皆掌机要,可见其家学渊源中实有"谋国"之道的传承。

今人研读此段史事,当注意陈寿在《先主传》中特意记载此事,实暗含对蜀汉立国根基的揭示。殷观之谋与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形成微妙呼应,二者共同构成蜀汉政权早期的战略思想谱系。昔王夫之《读通鉴论》谓"三国之智,争于毫芒",殷观之谋,正是此"毫芒"处见真章者。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23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殷观之"坐收吴蜀"策及其在蜀汉集团中的战略价值》

殷观,字孔休,荆州宜城人,其生平虽于史册着墨无多,然建安十三年(208年)所献"虚应伐蜀"之策,实为刘备集团转危为安的关键枢机。本文试从战略地理、政治博弈及人才擢用三端,剖析此策之精要。

一、地缘战略的精准把握
当孙权欲联刘取蜀之际,殷观敏锐洞察荆、益二州之地理关联。其言"吴终不能越荆有蜀",实基于三层认知:其一,长江水道自江陵至江州险滩密布,吴军远征补给维艰;其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为入蜀必经咽喉;其三,蜀地"形胜之国",非坐拥上游之势不可图。此见与后来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之策暗合,可见殷观对西南战略格局确有独到见解。

二、政治博弈的虚实之道
殷观献策之妙,尤在"外许内拒"的权变智慧。其建议表面应允伐蜀而实则按兵,既避免与东吴正面冲突,又利用孙权"忌越境而战"的心理。考《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以"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为由婉拒,正合《孙子兵法》"辞卑而益备"之要义。这种"柔武"策略,为刘备赢得经营荆南的宝贵时间,亦埋下日后借荆州不还的伏笔。

三、蜀汉人才擢用体系管窥
殷观由主簿迁别驾从事的升迁轨迹,反映刘备集团"以功授职"的用人特点。按汉制,别驾为州牧副贰,"居众僚之右",其职掌恰需"参综机要"之才。杨戏《季汉辅臣赞》称"楚之兰芳",实指其兼具荆楚士人通权达变与忠贞不二的特质。后其子殷忠、孙殷隆皆居清要,可见蜀汉对战略型文官家族的持续重用。

要之,殷观之策非仅一时权宜,实为刘备集团从流亡势力向割据政权转型的重要转折。其价值不仅在于化解建安十三年的危机,更在于确立了"据荆望蜀"的战略方向。可惜后世多聚焦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而忽略殷观此议的奠基作用,此诚治三国史者所当留意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