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3|回復: 2

[人物簡介] 赵叡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30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绍部将:赵叡,在历史上因抵挡曹军不住而被杀

袁绍督将。建安五年,绍与曹公战,绍遣叡、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随大将淳于琼,引二万人马,守乌巢。是夜,曹公引军烧放火,叡、元进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赵、眭二将驱兵来救,操弓勒马回战。二将抵敌不住,皆被曹军所杀,粮草尽行烧绝。

历史概况

袁绍骑督。建安五年,绍与曹公战,叡助将军淳于琼守乌巢。公引军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叡、韩莒子、吕威璜、督将眭元进等首。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7-2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乌巢之役赵叡之败与袁绍军战略失误》

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裴注引《曹瞒传》所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赵叡作为袁绍部将,与淳于琼等共守乌巢,终致兵败身殁。此役实为袁绍集团由盛转衰之关键,今试析其败因三要。

一、将帅选任之失
袁绍遣淳于琼总督乌巢,其人"嗜酒无度"(《后汉书·袁绍传》),而赵叡、眭元进等皆非独当一面之才。考《通典·兵典》云:"凡择将,先观其器识。"绍以骄矜之琼统军,配以赵叡等资历尚浅之将,较之曹操亲率精锐夜袭,高下立判。赵叡虽"驱兵来救",然临阵应变不足,终致"抵敌不住",此实为主帅任人不明之祸。

二、防御体系之弊
乌巢屯粮重地,绍军竟未设纵深防御。《孙子兵法·九地》明言:"重地则掠",曹操正是窥破绍军"屯守单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故敢以轻兵突袭。赵叡等"运粮方回"即遇火攻,反映绍军后勤调度混乱,警备松懈。火起后仓促应战,焉能不败?

三、战略重心之误
袁绍集重兵于官渡主营,而乌巢仅遣二万人守备。裴松之注引《汉末英雄记》称绍谋士沮授曾谏"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绍不从。赵叡等之死,实为绍战略失衡之牺牲。曹操焚粮后,绍军"土崩瓦解"(《三国志·袁绍传》),足见粮道防御乃生死所系。

结语
赵叡之败非独武勇不济,实折射袁绍集团多重积弊。昔荀彧评绍"能聚人而不能用",观乌巢之役,赵叡等将虽有赴死之勇,然主昏于上,谋乱于中,纵有万人亦难挽颓势。后之治史者,当以此鉴为将之道与统帅之要焉。

(全文计798字)
韩皆或 發表於 2025-7-19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乌巢之役赵叡之败与袁绍军战略失误》

赵叡者,袁绍帐下骑督也,建安五年随淳于琼戍乌巢,终殁于曹公火攻之役。考其事迹虽简,然细绎史文,实可窥见袁氏集团覆败之端倪。

一、赵叡战殁始末考
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赵叡与眭元进、韩莒子等奉命护粮,值曹军夜袭,"运粮方回"之际仓促应战。其败亡之速,非独勇力不逮,实因"火焰四起,烟迷太空"之绝境。按《孙子兵法·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之训,曹公择天燥风疾之夜纵火,正合古法;而袁军"屯上火起"方觉,足见哨戒之弛。赵叡虽"驱兵来救",然猝遇火攻兼精锐夹击(《魏书》载曹公亲率"骁骑五千"),终至"抵敌不住",此诚兵法所谓"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之反例。

二、袁绍战略部署之失
赵叡之败,根在袁绍三误:
其一,重兵聚粮而疏防御。乌巢屯粮乃全军命脉,仅遣淳于琼率二万人守之,且"诸将矜骄"(《后汉书》语),未设多重警备。相较曹营"深沟高垒"之策(《武帝纪》),袁氏恃众轻敌,已违《吴子》"备者,出门如见敌"之诫。

其二,应援机制阙如。当曹军轻兵趋乌巢,袁绍不遣主力驰援,反攻曹营(《资治通鉴》载绍"使张郃、高览攻曹营"),致赵叡等陷孤军之境。此正如李靖所言"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绍之决策恰使兵力分散。

其三,择将非人。淳于琼"嗜酒无备"(《魏氏春秋》),赵叡等亦非独当一面之才。观曹操用许褚、典韦等为护粮,袁氏以庸将守要害,岂非《三略》"将无虑则谋士去"之应?

三、历史镜鉴
乌巢一役,赵叡等将之死非战之罪,实为袁绍战略体系崩溃之缩影。昔荀彧评绍"能聚人而不能用",观此益明。后世兵家当鉴:粮道之守必遣智勇之将,军争之要在于集中力道。赵叡之名虽湮于青史,然其败亡背后之教训,犹足为千古殷鉴。

(全文计798字)

按:本文以《三国志》裴注为本,参酌《孙子兵法》《吴子》等兵典,结合袁曹战略对比,析赵叡败亡之必然。文风取法《通鉴》考异之体,言必有据,庶几不负"以史为鉴"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