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5|回復: 2

[训诂学] 『青云』考论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今天可见的可靠文献记载看,『青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霓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青是古人所谓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所以王逸注『青云』『白霓』,认为『用其方色以为饰也』,则『青云』即东方云。

在中国古代,颜色与方位很早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亲缘概念。〖逸周书·作雒解〗对此说得更清楚:『封人社壝,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之封,故曰:受列土于周室。』五色土即方色土,周天子分封一方诸侯时即从社壝(即祭坛四周的矮墙)相应的一方取一些象征该方的土,再从社壝中央取一些黄土盖在上面,用白茅包裹,赐给被封诸侯。诸侯到达受封之国后,也建大社,将所受之土安放在祭坛上。赐土即赐国,完成这个仪式,则表示诸侯国得到中央政权的认可。在『五行』理论盛行的汉代,『青』的颜色义基本为其方位义所取代,而指东方。〖考工记〗曰:『东方谓之青』,〖说文解字〗释『青』为『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释『青海』为『东方之海』。那么,『青云』自然是『东方云』。

与五行、五方相对应的五色云中,唯独『青云』在汉代典籍中使用率较高,且逐渐成为高空或天空的代称。〖列子·汤问〗『连双鸧于青云之际』,〖说苑〗『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云飘揺于文章之观,自贤自健,上侮五帝,下凌三王」』,〖羽猎赋〗『青云为纷,虹蜺为缳』,〖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这些文献中的『青云』当指东方云。而〖淮南子〗『魏阙之高,上际青云』,〖子虚赋〗『其山……交错纠纷,上干青云』,〖鲁灵光殿赋〗『隆崛岉乎青云』,〖笛赋〗『激叫入青云』,这里的『青云』理解为高空或天空则更符合文义。可见,『青云』在五色云中的地位最为突出,这与古代的太阳崇拜、东方崇拜有直接关系,更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国情。太阳崇拜的传统非常久远,盛行于上古时期,古人将太阳神视为天神,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礼仪,屈原〖九歌〗极力赞颂的『东皇』『东君』正是太阳神。日出东方,由太阳崇拜产生了东方崇拜。〖孔子家语·五帝〗『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论衡·祭意〗『东方主春,春主生物』,『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东方属木,木即植物,是农耕的根本,而且万物生长也离不开太阳,所以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又与农耕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就说:『东方者木,农之本。』

『青云』的高空、天空之义引申出高远之义,多用于指人的志向、才能、意趣等。如〖文选·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仲容青云器,实秉生民秀』,李善注『青云,言高远也』,李周翰注『青云器,高大者也』。〖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七『青云』条指出:『青云之士,谓圣贤立言传世者,孔子是也。』可见,青云器、青云士皆言人之高远非常人所及。

『青云』还是春官的代称,并由此引申出高位、达官显爵之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按照『五行』理论,春天属木,对应东方,色青,故春官名青云,以此类推。黄帝的五官之中以春官为首,这也是上古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的痕迹,故春官青云就具有了高位之义。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见范雎『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晋书〗『史臣曰:「……元海人杰,必致青云之上』;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急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隋唐以后欲仕进为官必经科举,所以『青云』又有了登科之义,广泛应用于登科诗中,实际上登科也就等同于仕进登高位。如孟浩然〖送友人之京〗『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梁颢〖及第表〗『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元代人配合科举考赋制度选编的指导士子的赋集亦命名为〖青云梯〗。

六朝时期,受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青云』又产生了隐居之义。如郭璞〖游仙诗〗『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刘孝胜〖升天行〗『欲访青云侣,正遇丹丘人』;王康琚〖反招隐诗〗『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袁彖〖赠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咏怀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讨论到『青青子衿』时指出,『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立的,……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或许正是因为『青』作为一种冷色,有凝静、独立、永久的意蕴,而『云』超然世外,飘忽无羁,合而言之的『青云』恰好与六朝时悠远高洁、淡泊宁静的出世之风相契合,从而具有了隐逸之义。

六朝以后,『青云』的仕进与隐逸两义并行,蕴含了入世、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志趣情怀。明代学者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七『青云』条对宋人将其用于登科诗提出异议,认为『青云』不当作『登仕路』理解;比杨慎稍晚的学者陈耀文〖正杨〗卷二『青云』条针锋相对地驳斥杨慎之说,提出『青云』本为仕进登高位之义;其后,董斯张、周婴等学者的解释更为全面,尤其是周婴在其著作〖巵林〗卷六『青云』条下引述杨、陈的观点,并进而指出『青云』具有高逸、游仙、贵仕、登科等多重涵义;清代学者翟灏〖通俗编〗卷十更明确指出『青云字,隐逸与仕进,两得用之』。其实,仕进与隐逸看似矛盾,但在长期儒道互补的中国古代社会,出处之念几乎内化于每一个士人之心,并纠结于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因。『青云』的仕进与隐逸两义并行,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儒道互补造就的士人出处情怀的一种投射,可以作为我们审视中国古代士人出处情怀的一个参照点,从中照见古代士人内心的期许、无奈与纠结。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dunbar 發表於 2025-7-31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青云"义涵流变考》
"青云"一词的义涵演变,实为华夏文化中"色-方-天"三重象征体系叠合的典型案例。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确为现存最早文献记载,王逸注以五方色解之,诚为汉代经师典型阐释方式。然细绎文本,此说尚有可商榷处。

一、五方色系统的早期实践
《逸周书·作雒解》所载五色土制度,实为周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政治理念的空间化呈现。郑玄注《周礼·春官》谓"五色者,象其方色",然考殷墟卜辞已有"东方曰析"(《合集》14294)的方位记载,可知方位与色彩的对应关系早于五行系统化之前即已萌芽。值得注意的是,《东君》中"青云"与"白霓"对举,恰合"东青西白"的方位色彩配属,这种严整对应恐非偶然,当反映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渗透至文学创作。

二、汉代义涵的双重拓展
至汉代,"青云"的语义发生重要分化:一方面承袭方位指代功能,如《淮南子·地形训》"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高诱注"东方木色";另一方面衍生出空间高度意象,《史记·范雎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已显此端。这种转变与汉代"天象-人事"对应思维的强化密切相关,《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居东方而主春气",将东方、青色与升腾意象结合,为"青云"向高空意象转化提供哲学基础。

三、文学意象的层累建构
《列子》《说苑》等文献中的"青云",实为方位义与空间义的复合体。考《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王逸注"青,东方净天也",仍守方位说;而《子虚赋》"上干青云"则纯取空间高度义。这种分化恰反映汉代文学对先秦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鲁灵光殿赋》"隆崛岉乎青云"与《笛赋》"激叫入青云"等用例,显示"青云"在东汉已完成从具体方位指向到抽象空间象征的转变,这种语言现象与同期"紫宸""丹霄"等词汇的演变轨迹高度一致。

要之,"青云"词义的流变,实为华夏文明中自然观察(云气)、哲学建构(五行)、政治象征(五方土)三重维度交融的典型范例。从《东君》的方位色彩到汉赋的空间隐喻,其演变轨迹不仅见证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宇宙观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升。后世"青云之志"等典故的生成,正是这种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
道德经 發表於 2025-8-2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云"义蕴嬗变考》
"青云"一词的语义流变,实为华夏文化中"色-方-天"三重象征体系演进的微观呈现。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确为现存最早文献记载,然王逸注"东方云"之说仅揭示其初始义。考其发展,实经历由具体方位指向到抽象空间概念的升华过程。

一、五色体系中的方位本义
《周礼·考工记》"东方谓之青"与《说文》"东方色也"的训释,印证早期"青云"确属五行配属中的东方云气。《逸周书·作雒解》所述五色土制度,更将青与东方的对应关系制度化。汉代谶纬盛行之际,《淮南鸿烈集解》释"青海"为东方海,《白虎通》言"东方少阳,其色青",皆强化此方位属性。此时典籍如《列子·汤问》"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犹存方位本义。

二、空间概念的抽象化演进
《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已显转捩端倪。至汉代辞赋,《子虚赋》"上干青云"、《鲁灵光殿赋》"隆崛岉乎青云"等表述,完成从"东方云"到"高空云"的语义迁移。此现象与汉代天文观念发展密切相关:《淮南子·天文训》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将青(清)与穹窿天体相联系;《释名·释天》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更赋予其生生不息的天道意涵。

三、文化象征的多维拓展
魏晋以降,"青云"渐衍生三重引申义:
1. 空间维度:如《笛赋》"激叫入青云",纯指物理高度;
2. 仕途隐喻:《史记·范雎传》"致于青云之上",开"平步青云"典故先河;
3. 精神境界:郭璞《游仙诗》"驾鸿乘紫烟,腾躔蹑青云",转化为人格超拔的象征。

结论
"青云"词义的嬗变,折射出中国古代宇宙观从五行方位向立体空间认知的演进。其由具体色-方对应(东方青云),经天体认知抽象化(高空青云),终至人文精神象征(仕途/境界青云)的三阶段发展,恰是华夏文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思维特征的典型体现。王逸旧注固有所本,然未窥见词义历时性演变之全貌,今当以动态视角审视这一蕴含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文化符号。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