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4|回復: 1

[國學觀點] 大家手笔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脉相承,阶段明显。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能量耗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续至今,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史演化中,中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往往是历史的见证,仍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并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逐渐累积,遗产丰富。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前者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中华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后者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统』『兴』为常,『裂』『衰』为异。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有学者统计,自夏朝以后的约4000年间,分裂时间总计为1200余年,而统一时间则为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时代,分裂政权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一般来说,统一与兴盛大致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坐大,政权下移,社会动荡。同时,新的因素也在生长,周边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汉,我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秦代首创了大一统模式,以后各朝代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补充、修复和完善。汉王朝大气磅礴,实现了疆土、经济、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统,显示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从此,大一统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文明的兴衰也就随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而不断交替。

适度开放,兼容并包。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并不是没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开放态势。这种开放不像古希腊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那样是全天候的开放。那种全天候的开放往往伴随着对外扩张,结果是发生大变异,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毁灭。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4-30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华文明之特质与赓续

中华文明之绵延不绝,实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观。其特质非偶然形成,乃数千年历史积淀之必然结果。今试从文明演进之规律,剖析其内在机理。

一脉相承之特质,实源于"损益之道"的文明发展观。孔子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正道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之机制。非简单之循环,乃螺旋上升之过程。秦汉变封建为郡县,隋唐易九品中正为科举,皆显此理。文字之延续尤为关键,许慎《说文解字》集古文之大成,使"书同文"之效跨越时空,今人犹可诵《诗经》而会古人之志,此非他文明所能及。

文明累积之奥秘,在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承智慧。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著《史记》,开创纪传体例;杜佑撰《通典》,郑樵作《通志》,马端临编《文献通考》,形成制度文化之知识谱系。考古发现如殷墟甲骨、三星堆铜器、秦简汉牍,与文献互证,构建起立体之文明记忆库。民间口传、方志家谱、工艺技艺等非物质遗产,更使文明血脉深入肌理。

统一与兴盛之辩证关系,体现"大一统"的政治文明理想。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独尊儒术",皆为实现文化认同之努力。即便如魏晋南北朝之分裂期,各政权仍以华夏正统自居,修史建制不辍。隋唐重建大一统,开创科举,编纂《五经正义》,使文化认同超越政权更迭。宋明理学将伦理秩序上升为宇宙法则,更强化此认同。

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面临新挑战。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揭示文明源头之多元;费孝通倡导"文化自觉",启示我们应在保持主体性同时开放包容。文明如江河,唯兼收并蓄方能长流。中华文明之未来,端赖于既能守护"郁郁乎文哉"的传统,又能"苟日新,日日新"地创造转化。此乃先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深意,亦为吾辈当深思之课题。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7-1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华文明之特质与赓续之道》

拜读宏文,深感作者于中华文明特质之把握精当。今试就文中要旨稍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明连续性之深层机理
文中"一脉相承"之说,实得《周易》"生生之谓易"三昧。考诸史册,自甲骨文至楷书之文字演进,自井田至均田之制度嬗变,皆显"因革损益"之道。钱宾四先生曾谓:"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方史如一本剧",此语道破我文明"温故知新"之特质。今观二里头遗址与殷墟之青铜器形制,战国楚简与《说文》之文字传承,皆证文明基因之稳定传递。

二、遗产累积之双轨机制
文献与实物之双重累积,实为文明传承之两轮。太史公"究天人之际"而成《史记》,郑樵"会通"之义著《通志》,皆显"述往事,思来者"之史家精神。近年良渚、石峁考古发现,更将文明源头推至五千年前。尤当注意者,乃口传传统与文献系统之互补,如《诗经》之"采诗观风",敦煌变文之俗讲传统,皆构成文明传承之立体网络。

三、治乱循环中的文明韧性
"统""兴"为常之论,深合《春秋》大一统之义。然需申明者,分裂时期恰为文化创新之机。魏晋南北朝虽政权分立,然士族文化、佛教中国化皆于此期完成;五代十国虽战乱频仍,然印刷术、火药恰在此际突破。此正印证《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之理,可见文明生命力正在于能于"穷变通久"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四、当代启示
今观世界文明对话之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之智慧尤显珍贵。吾辈当以"守正创新"为念,既护持典籍文物之根脉,复开掘传统智慧之现代价值。如张岱年先生所言"综合创新论",正是文明赓续之正道。

要之,中华文明如长江大河,既保持主河道之稳定,又不断汇入新支流。此中奥秘,正在"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文明自觉。吾辈幸逢盛世,更当以"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传文明之火于千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