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3|回復: 1

[人物簡介] 郤正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7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国学者:郤正,为人不重名利,在史上著有诗歌等近百篇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人,三国时期学者、官员。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前往洛阳,受封关内侯,又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任巴西郡太守,公元278年(咸宁四年)去世。郤正为人不重名利,曾作〖释讥〗,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又醉心于文学,共作诗歌、论著、辞赋等近百篇,但多散佚于后世。

人物生平

安贫好学

郤正祖父郤俭本为河南郡偃师县人,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但为益州黄巾军所杀。时天下大乱,故郤正父亲郤揖留在了益州。郤正年幼时郤揖就去世了,母亲亦改嫁他人。虽孤苦无依,但郤正却安于贫困的生活,且广泛地阅读古代典籍,弱冠年纪即善于写作文章,因而被蜀汉朝廷召为秘书吏,又调任令史,升任秘书郎,官至秘书令。

耽意文章

郤正自从到蜀汉宫中任职,与宦官黄皓相互共事历经三十余年,后黄皓渐得后主刘禅宠信,地位显贵,并得以把持朝政,郤正不为黄皓喜爱,亦不为其憎恶,故俸禄不超六百石,但却也躲过祸患。郤正为人淡泊名利,醉心于文学,从两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傅毅、张衡、蔡邕等名家所著之散文辞赋,到三国时期各种优秀的文章、论著,凡是当时益州能有的,郤正就加以钻研探讨,几乎全部读过。郤正又效仿前代儒者,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著〖释讥〗,学习了东汉文学家崔骃〖达旨〗的体例,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淡泊安宁的心境。

汉亡归晋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出兵攻伐蜀汉,后主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遣使向当时兵临成都的魏将邓艾投降,郤正起草了蜀汉的投降书,蜀汉就此灭亡。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正月,魏将钟会反叛魏廷,成都大乱,刘禅向东迁往洛阳,时形势危急、行动仓促,蜀汉大臣没有一个跟随保护刘禅,唯有郤正与殿中督张通舍弃妻儿随行侍从。刘禅到达洛阳后,赖以郤正教导其交际礼仪,一举一动并没有烦什么大错,刘禅感慨叹息,悔恨自己过晚才了解郤正,而当时的舆论亦称赞郤正。郤正后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泰始年间受任安阳县县令。

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赞郤正道:“郤正从前在成都,局势动荡却能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被任用后尽心办理事务,有治理的政绩。”郤正于是升任为巴西郡太守。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郤正逝世。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郤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

司马炎:“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

家庭成员

祖父

郤俭: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任时税务繁重、扰害百姓,最终被马相、赵祗所率之益州黄巾军杀死。

郤揖:曾为刘备军将领孟达属下营都督,后随孟达投降曹魏,任中书令史。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5-11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郤正学术品格与历史定位的几点思考

郤令先(?-278)作为三国季世重要文士,其生平际遇与学术品格颇具典型意义。今就其人其学,略陈管见如次:

一、乱世中的学术坚守
郤氏三世仕蜀,然其学术渊源实承两京遗绪。观其"广读古籍"、"钻研探讨"之治学路径,实为汉末古文经学传统在蜀地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其在黄皓专权期间"俸禄不超六百石"而能"耽意文章",这种"不慕荣利"的学术态度,恰与同时期谯周"惧祸佯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乱世知识分子的两种典型生存策略。

二、《释讥》的文体价值
郤正《释讥》承崔骃《达旨》之体,此乃东汉以来"设论"体之流变。考其文体特征,实为汉赋"对问"体与魏晋玄言之间的过渡形态。陆机《文赋》所谓"释微妙而通之",或可移评郤正此文。惜其全文已佚,然据《三国志》注引片段,可见其"淡泊安宁"之旨,实开两晋玄风之先声。

三、蜀亡之际的文化选择
景耀六年(263)郤正草降书一事,历来聚讼纷纭。细考其时,郤正以秘书令身份撰文,实属职分所在。其随刘禅入洛,非但"舍妻儿随行",更在洛阳"教令应对",这种"全节"与"存礼"的平衡,体现了汉晋之际士大夫"忠"观念的微妙转化。陈寿评其"终完节名",可谓的论。

四、著述流传的学术启示
郤正"近百篇"著述的散佚,实为三国文学研究之憾。然考其学术交往圈,与陈寿、李密等蜀地文士俱有交集,这种地域性学术群体的形成与消散,恰可窥见文化中心从成都向洛阳转移的历史轨迹。

要之,郤正其人折射出三国末世文士的典型命运:在政权更迭中维系学术传承,于政治漩涡里保持人格独立。其学术生命跨越汉晋,实为研究魏晋学术转型的重要个案。今人论蜀汉学术,当跳出"正统"窠臼,而郤正之例,正可提供别样视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