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3|回復: 0

[成语典故] 夸父逐日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5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夸父逐日〗相关人物

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

〖夸父逐日〗涵义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夸父逐日〗出处

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辨析

〖夸父逐日〗读音:kuā fù zhú rì

〖夸父逐日〗近义词: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夸父逐日〗造句

1、想把大海填平?哼!这无疑是夸父逐日

2、中国古代有个叫夸父逐日的神话。虽然并不真实,但它的确反映了人们对健跑者的崇拜之情

3、王兴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一气写下夸父逐日、炮龙烹凤、载歌载舞等一串成语,让记者读

4、夸父拥有地母神的特征,“夸父逐日”乃“控日巫术”仪式的言说。

5、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比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都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6、用原型批评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夸父逐日”神话是以古代巫师祈雨为原型

7、“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夸父逐日”“夜郎自大”等出自怀化的典故和传说,世所皆知。

8、后来,由于陆压犯天条、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事件,导致了巫妖大战。

9、天地伊始,盘古开天,夸父逐日至北荒镜。

10、包括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甚至连哪吒闹海、牛郎织女也有。

〖夸父逐日〗成语典故: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逐日文言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白话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成语接龙:

夸父逐日→日新月着→着手生春→春风满面→面红耳热→热火朝天→天平地成→成竹在胸→胸无宿物→物竞天择→择主而事→事危累卵→卵覆鸟飞→飞鹰奔犬→犬马恋主→主少国疑→疑团满腹→腹热心煎→煎豆摘瓜→瓜熟蔕落→落叶知秋→秋收东藏→藏弓烹狗→狗心狗行→行踪无定→定于一尊→尊俎折冲→冲冠眦裂→裂石流云→云锦天章→章决句断→断编残简→简墨尊俎→俎樽折冲→冲锋陷鋭→鋭挫望絶→絶圣弃知→知无不言→言归正传→传经送宝→宝山空回→回黄转绿→绿林豪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寒交切→切切在心→心花怒放→放心托胆→胆大心粗→粗株大叶→叶瘦花残→残暴不仁→仁者能仁→仁柔寡断→断长补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顾→顾曲周郎→郎才女貌→貌合形离→离乡背井→井井有条→条入叶贯→贯颐备戟→戟指嚼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血千里→里外夹攻→攻瑕指失→失时落势→势钧力敌→敌不可假→假公济私→私淑弟子→子为父隐→隐鳞戢翼→翼翼小心→心有灵犀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27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夸父逐日的神话原型与多重阐释维度》

作为上古神话的重要母题,"夸父逐日"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虽仅寥寥数十六字,却构建了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富哲学张力的叙事结构。本文将从三重维度解析其文化内涵:

一、巫术仪式说
袁珂先生提出的"控日巫术"论具有开创性意义。夸父耳挂黄蛇、手持黄蛇的图腾装扮,实为上古祈雨仪式的具象化表现。考《周礼·春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可知逐日行为本质是巫觋通过模拟太阳运行轨迹来调节阴阳的仪式展演。其杖化邓林的结局,正暗合《诗经》"蔽芾甘棠"的社树崇拜传统。

二、天文历法说
现代学者吕子方考证,"禺谷"即《尧典》"宅嵎夷"的日出之地,夸父行程实为原始部族观测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具象表述。其饮干河渭的记载,与殷墟卜辞"河日侑雨"的祈雨程式形成互文,反映先民对水文与太阳运行关系的朴素认知。

三、哲学隐喻说
《淮南子·精神训》将"夸父弃策"解为"离形去知",庄子所谓"坐忘"境界的具象表达。陶渊明《读山海经》"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之叹,则赋予其存在主义色彩。当代学者叶舒宪更指出,该神话完整呈现了"神圣中心—神圣旅程—终极回归"的原型结构。

要之,这个神话同时包含三重编码:表层的自然抗争叙事、中层的巫术实践记录、深层的生命哲学思考。其"不自量力"的世俗解读,实为汉代以降功利主义思潮对神话本义的简化。真正价值在于通过"道渴而死"的悲剧性结局,完成对生命有限性与精神超越性的辩证思考,这正是中国神话区别于希腊悲剧的独特气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