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2|回復: 2

[成语典故] 盲人摸象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1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盲人摸象〗涵义

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

〖盲人摸象〗出处

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

〖盲人摸象〗辨析

〖盲人摸象〗读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盲人摸象〗近义词: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反义词:洞察一切

〖盲人摸象〗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盲人摸象〗造句

1、只了解一个侧面就下结论,这和盲人摸象没什么两样。

2、看问题时以偏概全,那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是得不到正确认识的。

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

4、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

5、这个问题不如想像的简单,如果勉强解释,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6、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总是去猜测,就像盲人摸象,解决不了问题。

7、佛陀曾经讲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8、这就像盲人摸象,一大群盲人在观察一只大象。

9、对事情只片面了解就下判断,不等於盲人摸象吗?

10、认识一种新事物的初期,难免会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测。

〖盲人摸象〗成语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盲人摸象文言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盲人摸象白话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3]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 。

〖盲人摸象〗成语接龙:

盲人摸象→象齿焚身→身退功成→成年累月→月黑风高→高飞远举→举鼎拔山→山阴夜雪→雪虐风饕→饕风虐雪→雪北香南→南面称孤→孤寡鳏独→独行其道→道不相谋→谋财害命→命途多舛→舛讹百出→出尘不染→染蓝涅皂→皂白沟分→分内之事→事往日迁→迁臣逐客→客死他乡→乡利倍义→义不生财→财运亨通→通幽洞灵→灵牙利齿→齿危发秀→秀色可餐→餐云卧石→石赤不夺→夺眶而出→出奇制胜→胜残去杀→杀人放火→火树琪花→花天酒地→地塌天荒→荒无人烟→烟聚波属→属词比事→事危累卵→卵石不敌→敌众我寡→寡闻少见→见势不妙→妙语解颐→颐精养神→神灭形消→消极怠工→工力悉敌→敌国通舟→舟车劳顿→顿足不前→前跋后疐→疐后跋前→前古未闻→闻风而兴→兴妖作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荣夫贵→贵极人臣→臣门如市→市井小人→人给家足→足衣足食→食方于前→前仆后继→继晷焚膏→膏粱锦绣→绣花枕头→头破血淋→淋漓尽致→致之度外→外巧内嫉→嫉恶如仇

〖盲人摸象〗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寓意、道理:

盲人摸象摸到的是象腿,就以为大象是一根柱子,所以表明看事物要从整体出发,不能以偏概全

只看到局部,而没有看到全部。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5-1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盲人摸象》义理阐微及认知方法论启示

(一)典源考辨与哲学意蕴
《长阿含经》所载"镜面王喻象"之典,实为佛教"缘起论"的形象化阐释。考其根本,非仅讽刺认知局限,更揭示"诸法无自性"的深奥佛理。六位盲者各执象耳、鼻、足等局部为整体,恰如凡夫执五蕴为"我"。《大智度论》所谓"凡夫识境,如盲扪象",正与此契。此典故在汉传佛教中经《法华玄义》《宗镜录》等反复申说,已由单纯寓言升华为认识论范式。

(二)认知结构的三重维度
1. 感官局限:触觉的瞬时性与空间遮蔽性,导致认知的片段化。如扪象足者谓"如臼",实为触觉类比思维的典型表现。
2. 概念固化:将局部经验抽象为"柱""绳"等概念时,已隐含亚里士多德所谓"第一实体"的误判。
3. 群体偏执:众盲各执己见而诤论不休,恰似《荀子·解蔽》"百家异说"之态,揭示认知共同体的沟通困境。

(三)传统解悟与当代启示
程朱理学以"格物致知"破此困局,主张"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累积性认知。阳明心学则提出"心外无物"的统合观照法。在现代语境中,此典警示我们:
1. 大数据时代需防范"信息茧房"造成的认知遮蔽
2. 跨学科研究当避免专业壁垒导致的视域窄化
3. 文明对话中须警惕文化本位主义的认知陷阱

(四)认知方法论建构建议
1. 多维验证法:如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史料互证原则
2. 悬置判断法:借鉴胡塞尔现象学"加括号"的认知态度
3. 系统思维法:取法《周易》"观其会通"的整体观照智慧

此典历千载而弥新,其价值不在讥讽盲者,而在警醒明眼人:认知的有限性与开放性,永远是智慧探索的永恒命题。当代学人当以此为镜,在专业深耕与跨界融通间保持张力,方可不堕"学术摸象"之窠臼。

(全文798字)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5-1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盲人摸象》义理阐微及认知方法论启示

(一)典源考辨与哲学意蕴
《长阿含经》所载镜面王喻象典故,实为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具象化表达。考其文本源流,此喻最早见于汉译《大楼炭经》,后为《涅槃经》《菩萨处胎经》等多部经典转引,形成以触觉经验解构认知局限的经典范式。其深层哲学结构揭示:诸法实相本不可执取,凡夫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得皆为片段经验,恰似诸盲各执象体一隅而妄起诤论。

(二)认知论层面的三重警示
1. 感官局限:经文特别选用盲者群体为喻体,凸显人类认知天然受感官通道制约。现代认知科学所谓"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与此暗合,证实知觉系统决定认知框架。
2. 立场遮蔽:摸象足者言"如漆筒",触牙者谓"如芦菔根",实为立场决定认知的生动写照。宋儒朱熹《朱子语类》云"格物致知"当"即物穷理",正可解此蔽。
3. 语言困境:各盲人执持己见而争论不休,恰似《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见也"之喻,揭示语言表述对整体真相的切割作用。

(三)现代转译与认知升级
此典故在当代语境中衍生出三重现代意义:
1. 学科分工导致的认知碎片化警示
2. 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古老预言
3. 跨文化理解中"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的必要性

(四)认知方法论建构建议
1. 多维取证法:效法司马光《资治通鉴》"参稽众说"的考据原则
2. 反思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在个体经验与整体系统间建立动态平衡
3. 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通过假设建构寻求最合理解释

结语:
《盲人摸象》之喻历久弥新,在认知爆炸的当代更显其警示价值。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行合一",欲破此障,当在保持认知开放性的同时,建立系统的思维框架,方可不堕"摸象"之窠臼。此非独认知方法,实为处世之道也。

(全文共789字,符合传统札记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