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3|回復: 0

[成语典故] 刻画无盐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刻画无盐〗相关人物

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

钟离春,又名钟无艳、钟无盐,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

〖刻画无盐〗涵义

无盐:传说中的古代丑女。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比喻以丑比美,引喻比拟得不恰当。

〖刻画无盐〗出处

〖晋书·周传〗:“庚亮尝谓鎚曰:‘诸人咸以君方乐。’鎚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刻画无盐〗辨析

〖刻画无盐〗读音:kè huà wú yán

〖刻画无盐〗用法:动宾式; 作谓语、宾语

〖刻画无盐〗造句

1、刻画无盐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成语,在口语中它的使用率不高。

2、就您这能力水平还自比希特勒只能说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3、你怎么可以把性情懦弱的他比作傲雪绽开的梅花?这完全是两码事,你简直是在刻画无盐

4、恶搞古文,借经典文章之旧瓶装上通俗趣味之新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唐突西施,在低俗文化泛滥的背景下,倒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刻画无盐

5、王闿运在光绪五年二月七日日记中明确说“了无其事,何世人之好刻画无盐也”,似乎可将此事一笔勾销。

〖刻画无盐〗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在齐国无盐那个地方(今山东省东平县东),有一位女子,姓钟离,名春,容貌长得特别丑陋,多次选择丈夫,都没有成功。四十岁时,她去见齐宣王,向齐宣王指出了齐国当时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齐宣王敬佩他的才能,便娶她为王后,封她为“无盐君”。

后来,人们就把“无盐”作为丑女的代称,如同把“西施”作为美女的代称一样。无盐和西施,一个极丑,一个极美,简直无法相比!如果竟把她们两人相提并论,那就是把丑的抬得太高,把美的贬的太低了。

〖晋书·周顗(yǐ)传〗载:周顗,字伯仁,晋元帝时,历任“尚书左仆射”,朝中官宦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做乐(yuè)广。乐广是当时被人们认为高洁的人物,有“乐翁冰清”的赞语。但是周顗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与他相比,因此,当庾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并不高兴,说道:“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以丑比美,比得不恰当,而且因此亵渎了美好的人物,就叫做“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刻画无盐〗成语接龙:

刻画无盐→盐梅相成→成人之美→美言不信→信而好古→古是今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忘年之好→好谋善断→断无此理→理所当然→然糠自照→照猫画虎→虎视眈眈→眈眈虎视→视死若生→生聚教训→训格之言→言语路绝→绝路逢生→生灵涂地→地广人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殆马烦→烦文缛礼→礼先一饭→饭糗茹草→草木萧疏→疏不闲亲→亲上做亲→亲当矢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打满算→算尽锱铢→铢铢校量→量入计出→出神入定→定乱扶衰→衰当益壮→壮志未酬→酬功给效→效死输忠→忠不避危→危言覈论→论长道短→短中取长→长虑却顾→顾盼生姿→姿意妄为→为善最乐→乐不可言→言从计听→听风听水→水母目虾→虾兵蟹将→将机就计→计无返顾→顾此失彼→彼众我寡→寡不敌众→众口同声→声入心通→通时达务→务本抑末→末学肤受→受宠若惊→惊心破胆→胆大泼天→天地不容→容头过身→身强力壮→壮气凌云→云树遥隔→隔壁听话→话中带刺→刺上化下→下气怡色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5-17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刻画无盐"的审美悖论与文化意蕴》

"刻画无盐"作为汉语中独特的审美悖论式表达,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字面比拟的层面。此语典出《晋书·周顗传》,周伯仁以"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妙喻,构建了中国美学史上极具张力的对照体系。细究之,这个成语实则揭示了三个维度的文化密码。

从语义生成看,"无盐"与"西施"构成的美丑二元结构,本质是先秦"比德"传统的异化呈现。《韩诗外传》载孔子论"以玉比德",而此处却以"丑女比美",形成价值倒错。钟离春虽貌寝却具经世之才,这种"形恶德充"的形象恰与《庄子·德充符》中的畸人群体相呼应。周顗之拒斥,非仅针对比拟失当,更深层是对人物品藻中"形/神"错位的批判。

在修辞学层面,此语开创了"反向映衬"的批评范式。庾亮将周顗比作乐广,本属赞誉,却遭反诘。这种表达方式与《文心雕龙·丽辞》所言"反对为优"暗合。六朝人物品评常以"悬绝比拟"凸显个性,如《世说新语》载支遁养马"重其神骏",正是通过非常规类比打破思维定式。

就文化流变而言,该成语的接受史折射出审美标准的嬗变。王闿运日记中的运用,已从美学批评转为对事实歪曲的讽喻。现代语境中"恶搞古文"的例证,更显示其批判性内核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钟离春故事本身包含"以才补貌"的补偿机制,这与当下"颜值正义"的流行文化形成有趣对话。

此语历千年而犹存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不断被赋予新的阐释空间。在符号泛滥的当代,如何避免"刻画无盐"式的价值混乱,或许这个古老成语能给予我们超越表象的思考维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