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5|回復: 2

[成语典故] 伤风败俗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伤风败俗〗相关人物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顺宗李诵长子,唐代第十二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

〖伤风败俗〗涵义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伤风败俗〗出处

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伤风败俗〗辨析

〖伤风败俗〗读音:shāng fēng bài sú

〖伤风败俗〗近义词:有伤风化

〖伤风败俗〗反义词:高风亮节

〖伤风败俗〗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伤风败俗〗造句

1、禅师法海认为他们的结合违反传统婚姻,伤风败俗,他气急败坏。

2、他从未做过任何伤风败俗的事。

3、是不是色情作品,要看它有没有‘诱人堕落或伤风败俗的倾向’。

4、我们一定要抵制伤风败俗的出版物。

5、露意莎不断地从楼梯上一级级往下,朝那个伤风败俗的泥坑走去。

6、这本小说被公认为伤风败俗

7、有些书由于揭露了世人的可耻行为,因而被世人斥为伤风败俗

8、总的说来,卢梭给人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伤风败俗的。

9、这本书中有些伤风败俗的轶事。

10、纣王以为妲己好意,岂知内藏伤风败俗之情,大坏纲常礼义之防。

〖伤风败俗〗成语典故:

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

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

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

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

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炎平 發表於 2025-4-6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伤风败俗"的文化批判传统及其现代启示》

"伤风败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批判概念,其思想内涵可追溯至先秦礼乐文明。韩愈在《论佛骨表》中的经典表述,实则承继了孔子"移风易俗"(《孝经》)的思想传统。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解析这一概念的文化深意。

一、词源学考辨
"风""俗"二字在《周礼》中已有明确区分:"风"指自然形成的民情习尚,"俗"谓后天教化的行为规范。郑玄注云:"风本天地之气,俗成教化之迹。"韩愈所谓"伤""败",实则是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尺度,对偏离"仁义礼智信"之行为作出的道德判断。这种批判模式,与《礼记·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思想一脉相承。

二、韩愈谏佛事件再审视
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佛骨事件,表面是宗教政策之争,实质关涉文化主体性建构。韩愈在奏表中特别强调"佛本夷狄之人",其深层用意在于维护儒家"华夷之辨"的文化立场。值得注意的是,韩愈将"伤风败俗"与"传笑四方"并提,揭示了文化行为具有的示范效应——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三、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伤风败俗"的评判更需谨慎。可借鉴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正风俗"的辩证思维:既要防范文化失序,又要避免道德专制。建议把握三个原则:1)区分公序良俗与个人自由边界;2)重视文化批判的历史语境;3)建立基于社会共识的价值评判体系。

结语:
从韩愈到现代,"伤风败俗"始终是文化自省的重要尺度。但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既能守护文化根基,又能包容良性变革。如王阳明《传习录》所言:"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对待传统文化批判概念,贵在得其神而遗其形。
黎右 發表於 2025-6-18 20:5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伤风败俗"的礼法深意与文化批判》

韩文公《论佛骨表》所斥"伤风败俗"四字,实为儒家礼法思想之精髓。此语非仅指表象之行为失范,实乃直指文化根基之动摇。考"风""俗"二字,《说文》释"风"为"八风也",引申为教化流行;"俗"者,《礼记》谓"习也",乃民生日用所积。故伤风败俗者,实伤文化命脉也。

韩愈之谏,表面斥佛教仪轨,内里实为文化主权之争。其列举尧舜禹三代"不知佛而国祚长",恰合《尚书》"协和万邦"之治道;言梁武帝"事佛求福乃得祸",暗合《周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训。此中深意,在确立华夏礼俗之于治国安邦的本体性地位。唐人李翱《复性书》所谓"圣人制礼以教人",正可为此注脚。

细究韩愈所列三罪:王公奔走施舍,此乱朝廷纲纪;百姓烧顶灼臂,此毁孝道根本;四方传为笑谈,此损国体尊严。三者皆触《春秋》"正名"大义——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佛教仪轨僭越华夏礼制,实为"名实相乱"之尤。宋儒程颐评此事云"韩公此表,关系世道",可谓的论。

今人用此成语,多失其文化批判之深意。观所列造句,或指男女私情,或斥文艺创作,皆流于表象。实则《论语》"攻乎异端"之教,要在明辨文化主体性。清儒戴震言"以理杀人"之弊,恰警示道德评判须植根于文化自觉。当代所谓"伤风败俗"现象,尤当究其是否动摇"民德归厚"(《论语》)之根本。

韩公此语,留给今世两大启示:其一,风俗之变当循《孟子》"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之径;其二,批判标准应本于《大学》"明明德"之统绪。昔欧阳修撰《本论》,续韩愈之志而申明"修其本以胜之",此正处理文化冲突之要道。今人若只执成语字面而滥施道德斧钺,恐复蹈"以辞害志"之弊,岂不惜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