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9|回復: 2

[成语典故] 过门不入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29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过门不入〗相关人物

,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过门不入〗涵义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过门不入〗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过门不入〗辨析

〖过门不入〗读音:guò mén bù rù

〖过门不入〗近义词:公而忘私

〖过门不入〗反义词:假公济私

〖过门不入〗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

〖过门不入〗造句

1、秦政自嘲一笑,却是过门不入,调转马头,沿着城墙从南城门朝北城门而去。

2、顶头上司在里边,他过门不入,确实很有些说不过去。

3、既如此,岂有过门不入之理?龙灵公这就快快请进,陪我好好痛饮几杯!

4、公孙大人,为何过门不入啊?莫非我大哥闭门不纳,竟敢慢待你这位司隶府的神箭公?

5、你还有脸说上次!上次明明是你‘过门不入’,还要说一大堆的话来伤我!现在反倒是把帐算在我头上了!

6、这身影当然就是钱坤,他告别了丛林矮人联盟,正赶往精灵部落,这里离精灵部落十分的近,没有过门不入的道理。

7、小秋没有争论,关于风婆婆的传言,他从小听到大,印象中有点可怕,接下来的路程里,他一直在寻思过门不入的借口。

8、自古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和钦之归心似箭,若非贤兄妹盛情难却,我俩不好过门不入,这会儿只怕已经离家不远了。

9、你我两家通家之好,而你却过门不入,这可不合乎礼节!

10、大禹治水,尽心尽职,过门不入

〖过门不入〗成语典故: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就这样,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鲧死了3年尸体却没有腐烂,有人用刀剖开他的肚子,禹就从里面跳出来了,而鲧自己却变成了一头黄熊隐入到山中去了。

禹长大后,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治服洪水。后来,舜就派禹去治水。禹为了吸取父亲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应该一番辛苦的考察后,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于是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为了治水,直到30多岁才结婚。据说,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发治水时,和妻子涂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十三年没有回一次家。

传说禹有三次带人修路过自己的家门,他都没进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禹三过家门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人们都很受感动。

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后,大家都推选禹作为继承人。舜死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

后来,人们就用“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过门不入〗成语接龙:

过门不入→入火赴汤→汤去三面→面无人色→色若死灰→灰飞烟灭→灭门绝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死苦海→海沸山裂→裂石流云→云泥殊路→路柳墙花→花烛洞房→房谋杜断→断织劝学→学究天人→人生如梦→梦想颠倒→倒屣相迎→迎刃立解→解兵释甲→甲第连云→云屯雾散→散言碎语→语长心重→重床叠架→架谎凿空→空谈快意→意在言外→外刚内柔→柔远绥怀→怀才不遇→遇物持平→平地风雷→雷雨交加→加油加醋→醋海翻波→波属云委→委肉虎蹊→蹊田夺牛→牛高马大→大中至正→正言直谏→谏尸谤屠→屠门大嚼→嚼墨喷纸→纸落云烟→烟炎张天→天下独步→步线行针→针芥之契→契船求剑→剑拔弩张→张本继末→末路穷途→途遥日暮→暮夜怀金→金舌弊口→口讲指画→画疆墨守→守身如玉→玉软花柔→柔远能迩→迩安远至→至诚高节→节哀顺变→变化无穷→穷猿失木→木本水源→源头活水→水天一色→色厉胆薄→薄暮冥冥→冥顽不灵→灵蛇之珠→珠零玉落→落花时节→节中长节

 
蔡去 發表於 2025-7-15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过门不入"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过门不入"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符号,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尚书·益稷》所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的原始记载。较之《孟子》的概括性表述,此段文献更完整地呈现了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情境。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特别强调此典故体现的"忧民之急"精神,实为理解这一成语的关键。

从文字训诂角度考察,"过"字在甲骨文中作"𨒥",本义为经过,而"入"字作"𠓜",象尖物进入之形。二字连用形成的"过门不入"结构,通过空间位移的戛然而止,生动构建出公私取舍的伦理张力。这种语法结构在先秦文献中颇为特殊,与《论语》"席不正不坐"等表述同属紧缩式修辞,以极端化的行为描写凸显道德境界。

在思想史维度上,大禹此举开创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伦理传统。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其与"克己复礼"相贯通,指出:"禹之不过,非矫情也,心在民瘼,自不觉其过也。"这种解释将外在行为内化为道德自觉,使典故超越简单的事迹叙述,升华为士大夫精神的重要源头。明代王阳明更在《传习录》中以此为"知行合一"的典范,强调"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当代社会对"过门不入"的诠释应避免两种误区:其一不可简单等同于现代职业伦理,其二不宜片面强调牺牲家庭。考察《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可知,其精神本质是"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敬天法祖思想与责任意识的统一。这种精神在抗疫期间医护人员"逆行"、消防员抢险等场景中得到了现代性转化,展现出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建议在运用此成语时注意三点:首先需明确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语境特征,其次当避免将其异化为道德绑架的工具,最后要重视其中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如此方能准确把握这一文化符号的现代价值,使其在构建职业伦理时发挥积极作用。
郑丰 發表於 2025-7-20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过门不入"精神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

"过门不入"作为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精神符号,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孟子·离娄下》所载"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经典记载。此典故不仅凝练了夏禹治水的核心精神,更成为后世衡量为政者德行的重要标尺。从训诂学角度考察,"过"字从辵(辶)从呙,本义为经行;"入"字象形门扉之状,二字相合,生动勾勒出经家门而不入的意象。这种语言构造本身即蕴含着对公私界限的严格划分。

在历史语境中,大禹治水凡十三年,"腓无胈,胫无毛",其"过门不入"的行为模式具有三重文化意涵:其一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尚书·益稷》载禹言"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显示其将治水事业置于血缘亲情之上的价值排序;其二彰显"劳身焦思"的实践精神,《史记·夏本纪》特别记载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的艰苦工作状态;其三建构了"圣王"的德行范式,这种克己奉公的形象通过儒家典籍的反复书写,最终成为传统政治伦理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献对"过门不入"的记载存在微妙差异。《庄子·天下篇》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强调其身体力行;而《韩非子·五蠹》则从功利角度解读,认为禹之勤苦因"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种诠释差异恰恰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公共伦理的理解分野:儒家视之为道德自觉,法家解作制度约束,而墨家则推崇为"兼爱"实践。汉代以降,随着"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过门不入"逐渐被纳入官方意识形态体系,成为表彰能臣廉吏的标准话语。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过门不入"精神需要创造性转化:其一,警惕将之异化为否定合理私域的道德绑架,而应强调其"经权合一"的辩证智慧;其二,可借鉴其"专业主义"内核,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科学态度,实为早期专业精神的萌芽;其三,在公共治理领域,这种精神可转化为"责任伦理"的现代诠释。当我们在城市街头遇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抗疫工作者时,正是这种古老精神在当代的鲜活体现。

要之,"过门不入"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其价值不在於对家庭伦理的表面悖离,而在於展现了个体对群体命运的深刻担当。这种精神既需要走出历史神话的光环,更需要在现代性语境中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再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未時| 2025/8/11/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