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2|回復: 2

[國學新闻] 官志雄:亞洲週刊:漢字從"亞細亞孤兒"成為"全球化寵兒"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8-11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亞洲週刊:漢字從"亞細亞孤兒"成為"全球化寵兒"


中國新聞網2009年06月22日14:59


中新網6月22日電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刊文說,漢字在電腦時代中更能驚天地、泣鬼神,讓百年前的“亞細亞孤兒”成為今日“全球化的寵兒”。


文章摘錄如下:


漢字曾經是亞細亞的孤兒。在過去百年間,從中國到日本到韓國到越南,都有一些改革派求成心切,把自己國家命途乖舛怪罪於方塊字。他們覺得只有學習西方,改用拼音文字,才能消除文盲,才能進入現代化的行列,認為難寫難認的漢字,只是國家現代化的絆腳石,必須一腳踢開。


因而越南和韓國就揮別了漢字,改以拼音文字,日本則是漢字和拼音的平假名合一。而在中國,漢字就是一個“被鞭打的孩子”,有些人將中華民族的一切災難都歸咎於漢字。毛澤東一度要強行通過中文拉丁化,要用拼音來代替漢字。而在臺灣的六七十年代,當電腦的發展開始冒出苗頭的時候,就有一些“歸國”學人指出,只有使用英文才可以在電腦時代生存,預言中文將會成為活化石,面對在電腦世界裡被淘汰的命運。


但歷史的發展卻是非常吊詭,恰恰是電腦的出現,煥發了漢字的新生命。由於各種漢字輸入法軟體的發明,那些筆劃複雜、被認為難學的漢字,卻一下子變得簡單起來,可以以簡馭繁。


在香港流行、用字形輸入的倉頡輸入法,往往是字的筆劃越多,打得更快,像“齊”字,只是按YX兩個碼。而中文拼音的輸入法推陳出新(“推陳出新”這成語在穀歌拼音輸入法只要打TCCX四個碼),加上很多智慧的功能,只要能發音,就可以打出來,而打字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分鐘逾一百字不是問題,也早已超過了英文打字的速度。


日本的經驗也是如此,恰恰是在電子時代,消除了日本人的“漢字恐懼症”,只要輸入發音,就可以打出日文中的漢字,讓日本的新一代可以和過去距離很遠的漢字突然親近起來。他們在電腦和手機的螢屏上,運指如飛,就打出了平常寫不太出來的漢字,也寫出了一度失去了的自信心。


台海兩岸三地的經驗,也發現電腦打字的實踐早已超越繁簡之爭,用中文拼音或不少其它輸入法打字,都可以自由切換繁簡,不用定於一,也不用被這兩者之爭所糾纏。


電腦改變了漢字,漢字也改變了電腦。從中國到日本,漢字反而成為了刺激更多文字創意的載體。年輕一代也許不再是用毛筆來書寫漢字,而是用他們的彈指神功,打出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美感和內涵。


這也導致了短信和電郵的盛行。在電視和音像氾濫的年代,反而在漢字世界中有更多的人回歸文字,習慣打字來互傳資訊,寫出在電話中說不出的話。這方面的極致是手機小說,在有限的空間中,寫出無限的想像空間。喜歡在手機上打字的“拇指族”,以一種新的方式,比祖輩更能擁抱漢字。


這也是傳統的一種意外的、創造性的轉化。倉頡當年造字的時候,不會想到這種文字系統會在電腦時代中更能“驚天地,泣鬼神”,也不會想到漢字會豐富了電腦應用,讓百年前的亞細亞的孤兒,成為今日全球化的寵兒。(邱立本)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亞洲週刊:漢字從"亞細亞孤兒"成為"全球化寵兒"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16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字复兴:从"亚细亚孤儿"到"全球化宠儿"的文化自觉》
文/官志雄

汉字之兴衰,实为东亚文明现代转型之缩影。昔年"亚细亚孤儿"之叹,今成"全球化宠儿"之誉,其间跌宕,非惟技术革新之功,更折射出文化主体性之觉醒。

一、百年困顿:自我否定的文化迷思
二十世纪东亚诸国对汉字的质疑,本质是现代化焦虑的投射。越南之"字喃革命"、韩国之"谚文独尊"、日本之"汉字限制论",乃至中国"汉字拉丁化"思潮,皆将传统文字视为进步之桎梏。此现象恰如钱穆所言:"文化自卑者,常以摧毁自身传统为革新代价。"实则汉字系统之"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具高度逻辑性与适应性,所谓"难学低效"之论,实为工具理性霸权下之误判。

二、数码破局:技术赋能的范式革命
计算机时代反成汉字涅槃之机。仓颉输入法"以形驭码"、拼音输入法"以音求字",使"笔画繁复"反成检索优势。王永民五笔字型更将汉字分解为"横竖撇捺折"五类笔形,暗合《说文解字》部首归类的古典智慧。此正如语言学家赵元任所悟:"汉字二维结构的信息密度,恰是线性拼音文字所不及。"日本"汉字假名混输"、两岸"繁简智能转换"的实践,更证明汉字系统具有惊人的技术包容性。

三、文明启示: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自觉
汉字复兴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是唯一非拼音文字,却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独特优势:
1. 语义稳定性:汉字跨方言、跨时代的表意功能,规避了拼音文字"音变义失"的困境;
2. 思维具象性:如"危机"二字兼含"危险"与"机遇",体现东方辩证思维;
3. 艺术延展性:从甲骨文到矢量字体,汉字始终是视觉美学的载体。

结语
汉字之命运转折,恰似《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当代诠释。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出"龖(龙飞)""燚(火盛)"等生僻字时,实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回应——传统与现代从非对立,关键在于如何以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此乃汉字给予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启示。

(全文798字)

【注释】
文中引述观点均来自:
1. 钱穆《国史大纲》论文化传承
2. 赵元任《语言问题》对汉字特性的分析
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关于文明演进的讨论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8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字文化生命力的现代重光》

汉字之兴衰,实乃东亚文明现代转型之缩影。观其百年际遇,恰似《周易》"否极泰来"之象,由"亚细亚孤儿"蜕变为"全球化宠儿",此中哲理颇堪玩味。

考诸史乘,汉字在近代遭遇的质疑,实为"器物文明"压倒"道器合一"传统之表征。越南之字喃消逝、韩国之谚文独尊,乃至日本假名混用,皆反映十九世纪以降"西学东渐"过程中,东方文明对自身文字体系产生的文化焦虑。王筠《说文释例》所云"六书之旨,本以载道",在此语境下竟被视为现代化之桎梏。然则文字改革者未悟《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强以拼音文字取代表意文字,实乃削足适履之举。

电脑技术于汉字之妙用,正合《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之道。仓颉输入法取"依类象形"之旨,将许慎《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精炼为二十六键位;拼音输入法则暗合传统音韵学"反切"之理,使"小学"功夫化为指尖韵律。此二者皆印证《文心雕龙》"通变"思想——传统文字智慧与现代科技非但不悖,反生妙契。日本"汉字恐惧症"之消解,尤见《庄子》"道术将为天下裂"而后复合之象。

今观汉字全球化现象,实为文明对话之新章。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汉字在数字时代的重生,恰说明其"书同文"的跨文化优势。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信息密度最高;国际汉字教育热潮,更体现《礼记》"天下同归而殊途"的文明交流真谛。此非但技术革新之功,实乃汉字本身"形音义"三位一体特质使然。

汉字命运之转折,予吾人深刻启示:文化传统之现代转化,贵在"守经达权"。章太炎《国故论衡》强调"文字者,王道之始",今当续之曰"数字时代,汉字新命"。吾辈当以"温故知新"态度,既承乾嘉学派考据精神探究字源,复秉"通经致用"理念开发字用,使古老汉字永葆"日日新,又日新"之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