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24|回復: 1

[中医理论] 〖内经〗阳道奇,阴道偶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8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灵枢•根结〗:『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阳道奇,阴道偶』。为何称『奇』数的属性为『阳』、『偶』数的属性为『阴』?

    其实奇偶之数阴阳属性的确立源自于『河图』『洛书』。自古认为『河图』是伏羲先天八卦发生的源头,『洛书』是〖洪范•九畴〗产生的背景。

    『河图』『洛书』的实质是史前哲人通过『一、二……九、十』和『一、二……九』个阴阳符号,表达其对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其中所应用的阴阳符号是黑圈和白圈。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表示。这应当是现今已知的最早阴阳符号。黑白圈数目的多少则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因此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这也是为何〖易传•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及〖论语•子罕〗之『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说法。

    为何说奇偶之数的阴阳属性源自于『河图』『洛书』呢?

    『河』『洛』(班固又称其为『图』『书』)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之源,同时在其用黑白圈的数目多少表达时空、序列、节律的规律时,黑圈(属阴)全用偶数,白圈(属阳)全用奇数。所以有了文字之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阳道奇,阴道偶』就成为一条基本法则。

    因为『河图』『洛书』是史前先哲们以符号和图的方式对天文历法的表达。 用太阳能直接照耀的白点符号表达『阳』;用太阳不能直接照耀的黑点符号表达『阴』。这是史前文化的符号『阴阳』,由此创立了『1、2……9』基数和『1、2……9、10』十进位制,并且用这些符号布阵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现象的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的文化源头』。

钱洽 發表於 2025-5-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洛数理与阴阳奇偶辨微》

《内经》"阳道奇,阴道偶"之论,实为上古天文历法在医学领域的符号化投射。考其源流,当溯至河图洛书这一中华文明的本源性符号系统。笔者试从数理哲学与天文历法维度,解析阴阳奇偶之深层关联。

一、河洛符号系统的阴阳编码
河图十数(1-10)与洛书九宫(1-9)中,白圈○表阳,黑点●示阴,此乃最早的阴阳符号实证。其排列规律显见:
阳数(1、3、5、7、9)皆为白圈,呈奇数性
阴数(2、4、6、8、10)皆为黑点,呈偶数性
此非偶然配置,实为史前先贤观测日躔规律的符号化记录。白圈象征太阳直射时段(阳主实),黑点对应无日照时段(阴主虚),二者数量比例精确反映北半球不同季节昼夜消长。

二、天文历法的数理映射
《周髀算经》载:"数之法出于圆方",河图洛书之数实为天文观测的数理模型:
1. 奇阳偶阴的天文依据
阳数之和25(1+3+5+7+9)对应太阳年回归日数约365日的核心数理(2+5=7,七政之数);阴数之和30(2+4+6+8+10)则合朔望月周期。奇数为动态阳能(太阳视运动),偶数为静态阴质(大地承载),此即《周易》"天一地二"的数理本义。

2. 时空节律的符号表达
洛书九宫以奇数居四正(东3木、南9火、西7金、北1水),偶数布四隅,形成"阳主阴从"的时空矩阵。此与《灵枢·九宫八风》所述"太一游宫"完全吻合,证明奇偶阴阳是天文历法的抽象编码。

三、医学领域的数理转化
《内经》将河洛数理转化为医学理论:
奇数为阳:象征生长(春)、壮大(夏)、发散(太阳)等能动特性
偶数为阴:喻指收敛(秋)、藏纳(冬)、凝聚(太阴)等静守功能
《素问·阴阳离合论》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正是此数理模型的扩展应用。

结语
"阳道奇,阴道偶"非简单数字归类,实为中华文明"观象授时"智慧的结晶。河洛符号通过黑白奇偶建构起"天象-数理-医学"的认知桥梁,此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历数之序,天地之道也"。明此奥义,方能真正理解《内经》阴阳学说之本源。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